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充换电服务中存在的痛点及有哪些解决方案?听听这四位大佬怎么说

充换电服务中存在的痛点及有哪些解决方案?听听这四位大佬怎么说

第一电动李艳娇

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有巨大的消费需求,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推广也遭遇充电瓶颈。如何让共享汽车跑得更远?充换电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3月31日,由第一电动网与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主办的2018珠三角未来汽车供应链创新论坛在深圳盛大开幕,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充换电及出行运营行业沙龙”,主持人张晨(第一电动大牛说专栏作者、欣锐科技总经理助理)与聚电新能源技术总监张虹宇、极数充董事长传君、云杉智慧总裁徐征鹏、南方和顺执行董事邹大中,共同就充换电服务与共享出行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探讨。

5_meitu_5.jpg

以下为沙龙实录:

第一个议题:充换电服务企业介绍

主持人张晨:我们对社会化的充换电服务企业,平时见到很多充电桩企业,但对他们是陌生的,请各位嘉宾介绍个人和企业。

秦传君:极数充公司在深圳南山,是做智能硬件起家的,我们做的是充电桩、智能硬件。有充电桩运营管理App、运营平台的设计,我们团队早期做光伏项目起家,有着大量工程和EPC业务的工作经验,大中型充电设施的建设,可以提供智能硬件、软件服务、工程建设一体化。

4_meitu_4.jpg

极数充董事长秦传君

主持人张晨:该领域内的很多事业跟光伏逆变、管理等有不解之缘。

徐征鹏:我们团队一直做充电,算是国内做得最早的充电运营商。当时国网体系做的是换电路线,我们尝试过换电,最后坚定做大功率城市快充。

2010年开始筹备,2011年开始做,至今7、8年时间,我们在这个领域有很多的经历。在座的有不少是充电设备生产厂家,我们几乎用遍全国70%以上的充电厂商,从第一代产品直到现在。我们在2016年开始筹备做分式租赁业务,同时做两块业务,一是车辆分时租赁,二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应用。

3_meitu_3.jpg

云杉智慧总裁徐征鹏

邹大中:我们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从事业务范围比较广。包括充电厂家运营、汽车租赁、物流,包括分布式的建设。在硬件制造方面,我们做充电桩和相关模块和平台建设。通过一年时间,目前在深圳是比较大的运营商,今年在加快速度。在各个场景的充电建设上比较多,包括深圳宜停车、充电、深圳高铁站、机场等重要场所,有充电站建设,目前我们在往其他省走。

2_meitu_2.jpg

南方和顺总经理邹大中

张虹宇:非常荣幸作为年轻的充电设备企业受邀参加创新论坛,聚电主要是充电、研发、销售、充电网络平台、支付运营的解决方案、是电动汽车综合服务商。

1_meitu_1.jpg

聚电新能源技术总监张虹宇

第二个议题:充换电服务过程中最深的痛点有哪些

主持人张晨谈到运营、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由于壁垒大,槽点不多。谈到充换电和运营,行内外的每个人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两年这两件事碰在一起,充换电的模式越来越复杂。这两年可以看到的,由主机厂主导的,比如曹操租车、滴滴。还有主机厂自己凑热闹的,比如蔚来是换电,甚至电池和车分开卖。做平台运营服务商的人,谈到充换电便会头痛。今天给四位高管一个吐槽的时间,请大家谈谈服务过程中感受最深的痛点,最好有故事,引导问题的解决。

秦传君:我们企业在深圳投入了充电运营设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对集中式的充电项目,在深圳有土地资源,建设比较少。在公共设施方面,包括政府公共设施、小区物业及其他的配套,做分时租赁场所。突出的问题是供电供应方面,车辆很多,有很多大厦不允许做直流充电,一个区域布10台左右的交流电,7000瓦。在运作过程中,难以满足现有用户的配套需求,大厦本身的车辆配套需求已经难以满足了。

主持人张晨:功率受限,就像原来的原油管道。 

秦传君:我们碰到很多老旧小区,原来没有大规模铺设路面设施,在建设的时候成为了一大难题。

主持人张晨:关于秦总的问题,向邹总提问,您站在有供电企业背景来理解,7000瓦慢充桩,慢充可以使用。欧洲、德国取三相电比较方便的国家,解决方式是把三相电取出来,一辆车22千瓦充满是没问题的。我们国家的电网布局,慢充未来有没有为大家预留资源空间?

邹大中:电网建设和城市规划相关,作为新兴电力需求尤其是大厦,原来的安装有相应的规划,国土在这里建一个酒店,将来的用电是多少,在周围建变电站,提供相应的电量。如果大厦用电成倍增长,肯定会引起整个上一级电网的问题,这带来非常大的矛盾。

由于我们是电网企业,我们向政府提出建议,将来要做远景规划,电动车的发展及将来的充电需求。现在深圳政府提出,新建停车场要30%以上,旧停车场在10%以上。我们不是单方面的把桩建好,电网规划要做配套更新。将来集中式充电站、公交大巴更加需要,现在深圳市在规划集中一体充电站,停车场充电相当于要建一个11万的变电站做专供。下一步政府高层要做这方面的布局和考量。 

主持人张晨:充电企业的老总在台上,并且有政府背景,我多做提问。大家知道直流快充不好铺,比亚迪在这方面有尝试,国外也有。电网和供电是否考虑以后的快充从什么方向走?

邹大中:除了比亚迪,其他都是直流充电。交流充电是把直流的东西装在车上。目前比亚迪新车型的开发往直流发展,将来交流快充很少,基本会布置直流快充。

主持人张晨:为什么吐槽的环节没有给邹总机会,因为政府的人少吐槽,我们多给民营企业吐槽的机会。请徐总吐槽。

徐征鹏:谈不上痛点,槽点倒是很多,今天沙龙的形式不适合谈槽点。以后有机会可以写文章、小说,估计可以拍个电影。

主持人张晨:或者可以做液化。三年前我们参加过蒙特利尔液化,槽点比较多。 

徐征鹏: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少不了充电。前几年充电默默无闻,现在很多都在跟我们谈。去年下半年,所有计划介入或者已经介入新能源汽车运营的BAT和几个大独角兽,跟我们洽谈各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种业务的咨询。从迹象表明,充电设施和充电运营这件事得到很多人的重视。这样的重视会引来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参与其中,从我开始介入这一行至今,可以看到每年参加的论坛、沙龙有非常多新朋友、新企业,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去年年底有一个沙龙,我说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过程中肯定有不一样的感受,新出企业和新势力进来后,会有新做法、限制条件、布局,以及重新进行资源配置。每年都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庆幸的是我们在这几年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太多外界的干扰。在北京时,我跟领导交流说你们的排名是行业的误导,让我们在某些方面也要这么做,如果不做便不在排名里。排名越前,可能摔得越惨。

谈不上吐槽,我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大家认为现在比较热,我感觉至少还有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对车辆形成发展,同时不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在相当长时间内有生命力,国内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用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其规模越来越大,方向一定越来越好。在方向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给行业同行建议,不忘初心,不要受到太多外界杂音的干扰,这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张晨:佩服徐总从吐槽变成情怀。张虹宇,我相信所有市场应用的复杂度最后都会变成技术人员的吐槽,相信张虹宇先生的吐槽不会让大家失望。

张虹宇:我的槽点比较常见,作为设备商和运营商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虽然国标已经发布,标准可能还有些许的漏洞。桩企和车企对标准的了解有很大的偏差,造成实际充电过程中,可以充这个车,无法充那个车。

主持人张晨:你做桩,我做充电器。业内说新桩遇到老车,要么是看谁妥协的问题。

张虹宇:现在桩企业比较多,车企也不少,我希望车企和桩企联合起来,大家坐在一起制定一致性的标准。虽然是国家标准,还要通过测试,最终让车主放心的充上电、充好电。

第三个议题:充换电如何更好的结合

主持人张晨现在我们装一套充电机有三个标准,兼容国标标准、国际标准等。做车载和桩也很痛苦,今天的主题是充换电,换电可以说是闯入这个行业的奇葩,其想法和充电是不一样的路。它起源于国外,主机厂以力帆为主曾经响应,现在最厉害的响应者是蔚来。充换电如何结合,各位以服务作为企业运营根本的四位老总请依次发言,亮明自己的观点。

一是换电是否靠谱;二是运营平台是否做好准备,给消费者最佳的体验和感受。

秦传君:换电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快速充电的需求,通过换电的模式,大家认为效率比较高,车到了换电站直接换电,几分钟便搞定离开。这对充电运营来看,我们认为其共享性不足,特定的汽车公司或者特定换电模式的车辆,其电池匹配性和标准是目前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设施的共享性不够,相对来说运营能服务的面比较窄,综合运营的成本比较高。我们做桩和运营的公司不希望形成这个局面。服务从充电设施、计费运营的角度来讲是没有障碍的,是可以做的。

主持人张晨:我认为秦总亮明的观点不靠谱,但我还是支持。

徐征鹏: 在2010年的新能源汽车展会上做交流,我们认为他们的技术好,能否在中国尝试。他们认为不适合中国,本身国内新能源汽车很少,让他们过来干什么。人家看不上我们的市场,我们也想自己做,自己传播,在清水河里做了一个,规模不大,确实做出来了。当时和五洲龙、CATL一起做。第二年他们倒闭了,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国内市场。探讨充电桩换电,大多数基于逻辑讨论,而不是基于实际讨论。很多事情是大家无法想象的,2011到2012年国网在杭州和青岛做主导,我们在深圳主导做充电,跟很多部委主管部门交流,我坚定的认为最近两三年内,云杉智慧不会做。蔚来的威廉问我一个问题,我的回答和秦总类似。如果你主导,我可以配合。

主持人张晨:这好像供方的宿命。

徐征鹏:我不认为是蔚来的供方,我们是合作方,他们有很多方面要依赖于我们。 

主持人张晨:是的,你是资源的提供者。和蔚来有实质合作产业化的邹总应该有自己的看法。

邹大中:过去曾经争论了很久,南方电网前几年退出新能源充电市场。深圳第一个充电站是我们建的,当时由于看到以色列换电,大家认为这个技术路线比较好。换电的好处跟电网有关系,假如把电池叠在一起便是储能站,有很好的利用,可以很好的跟电网匹配。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也有企业在做这一块。现在北汽在做这件事,我到北京北汽看过,以前起过火的不算。

现在汽车还是两个电机的接触,依然有问题,底盘更换、防水等各方面存在感觉隐患。我提出意见,他让我到上海看德国的一套东西,我们不反对换电,蔚来跟我合作,深圳充电站有三个车位给他们做换电用,他自己建换电站。从我们自身对技术路线判断,我认为换电模式主要的好处是用户体验——时间短,现在充电时间长,现在有很多快充站,真正完全充满一辆车要一个半小时,换电只需要十几分钟,在目前电池没有大改变、大功率的出现,换电是比较好的方式。

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包括下一步充电技术的进步,相信充电时间在15分钟内是可以做到的。随着未来汽车的发展及自动驾驶的出现,相关充电技术会做一些更新,包括无线充电、机器人、App充电公司自动充电,这些都可以解决痛点。我们和很多专家,跟国家能源局充电联盟沟通,大家共同感受,觉得充电可能是未来的发展主流。

主持人张晨:邹总让我想起一个画面,曾经一个企业给网络预约车规划美好是在App点击,车自己来,用完车,车子会自己充电,这是一个闭环。张虹宇先生,您站在技术人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技术。

张虹宇:个人认为未来几年充电是主流,从换电的角度来说,就安全、制造和安装来说,现在还不太成熟。从运营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充电桩放在这里可以无人值守,换电必须有人在,你可以用机械手辅助,但必须有人在旁辅助。

主持人张晨:这是未来的黑科技。

张虹宇:我倾向于充电技术。

第四个议题:充换电服务运营商如何提供技术含量高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张晨:这一轮完毕后,我们不可能对充换电没有直接的答案,但可以看出从业者对这两种模式的想法。如果电池厂商也进来,这场论战的格局会更复杂。换电模式背后有电池厂商对电池产业的主导行为提升。虽然四位老总是做运营出身的,抛开运营,电车充换电服务和配电服务仅仅是生意吗?如果不是,我们暂且不谈高大上的东西,它对未来有真正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在哪里,有没有准备好足够技术含量的解决方案,哪怕各自站在自己的企业说某一方面,可能带给大家分享的收获也会很多。

秦传君:原有的充电设施相对独立对车辆充电,作为企业也在探索,通过集中分体式模式,比如模块集中化、终端动态分配等,我们现在主流做多桩环网的技术,假如5个桩,每个桩30千瓦,5桩一体是150千瓦。通过动态分配,假如一辆车分配,5个桩集中为它充电。可以很好的缓解区域电力资源占用的优势。有效利用充电设施的投入,形成很好的支撑点。从充电模式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角度来讲,可以很好的提升运营服务效率。

从软件技术创新来说,原有的分时租赁车辆、分时租赁系统,通过约车、充电、运营、结算体系,充电桩体系是另一套,比如导桩、导航、寻找充电设施、共享、电流结算。我们正在做,马上会推出的是车桩一体化共享方式。运营它,可以很好的把分时租赁车辆,从底层数据上实现共享,让出行服务更加便捷及更好的解决方案,形成更加共享、更加智能、更加便捷,从这些方面寻求新突破点。

主持人张晨:资源的分享及功率和能量的均衡性是您关注的领域,请徐总谈谈观点。

徐征鹏:我们是一家独立的第三方供电运营商,自己不生产,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技术力量。研究国内外充电桩企业的技术方向,搭建自身的技术体系,提出一些标准。从新技术角度来说,我没有太多的期望。用过很多年了,70-80%希望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能提供真正好用的设备给我们,这是基础。我们用过动态分布、油性、充电堆等,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充电站有效果的,会大规模使用。如果没有效果或者故障率高,我还是不会用,毕竟我们是民营企业。我们充电运营领域不需要有太多的商业模式更新,先进技术的更新,能够把现有的东西提出来概念化并且落地,这已经很好的。 

主持人张晨:徐总站在使用资源人的角度谈到实际,所有的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都要让你的终端用户感受到价值,它的创新才有意义。现在的企业一定要在资本和国家有好的故事,首先说出我们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是技术创新,我认为徐总的回答非常好。作为服务提供者,我想听听邹总在这方面的看法,技术创新对未来有多大的影响。

邹大中我们提出三个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的体验是最终的目标。

第一,我们称之为四网融合,车网、车联网、能源网等,对交通来说,我们和停车场连通,属于静态交通解决方案。车联网包括车辆运营,属于动态交通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打通形成更好的体验。最近和车企交流,希望车出场前直接把App嵌入进去。一旦需要充电,它会自动显示周边充电桩、停车位,让它自动感知;

第二,在技术上有一些思考,充电更高效,这对充电桩产品有要求,比如充电模块转换率、时间是否足够,现在要适应各种车型,开始提出模块的要求;

第三,作为运营商,本身通过转换装置,损耗比较大,我们差不多有7-8%,如何解决损耗问题,我们正在思考技术路线。除了用汽车模块转化外,能否直接植入直流,从配电出来便是直流,最近在考虑IGBT的方式,近期可能会有模式出来;

第四,桩的美观性,所有人看到直流充电桩后感觉还是大了,应该更小。利用柔性概念,考虑到今后在路边充电,考虑安全等各方面的因素,对桩和技术做一些改变。为了储备技术优势,未来我们是机器手充电,电压电流大了,连接电缆会变粗。

主持人张晨:可能无法拖动。

邹大中:用机器臂解决,所以我们在考虑这方面的储备。

主持人张晨:技术的问题由技术控收尾,请张虹宇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虹宇我认为充电桩以后的趋势,一是功率越来越大,二是体积越来越小。桩企本身是集成制造型的企业,核心在电源模块,作为桩企能在产品上做什么创新?让桩企单独做创新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跟电源模块、充电抢厂家一起做创新,在功率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散热方面考虑桩上的创新,做到功率越大,影响越小。

主持人张晨:总结今天的碰撞产生的一些东西,我们好像陷入电池和电桩的问题,用户希望越小越轻。大家发现充电桩作为固定设施,小轻薄没有车载这么敏感,秦总和徐总谈到有没有站在应用者考虑,有人把电池管理技术分为1.0、2.0和3.0,1.0是单节电池管理,2.0是电池状态、均衡管理,3.0提到的是运营商是BMS的一端。整个城市电池汽车的状态上报给运营商,让运营商知道我的用户在哪里,他的电池怎么了,他的电池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也许这是我们今天碰撞出来非常重要的火花。秦总和张总提出共享方案,希望今后这样的沙龙可以越办越好。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李艳娇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65997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2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