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智能汽车有缺陷 通过OTA就不用召回吗?

智能汽车有缺陷 通过OTA就不用召回吗?

汽车之家 李争光

汽车召回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汽车召回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品安全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制度。汽车“新四化”时代到来,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量产,自动驾驶也走向商业化前夜,这些变化给汽车召回带来了新挑战。

召回,汽车召回,OTA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汽车部主任肖凌云』

汽车升级软件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就能实现,这样的方式使召回完成率明显提高,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召回成本。那么,OTA未来可以完全替代召回吗?车企通过OTA就能逃避召回吗?10月20-22日,第三届中国汽车安全与召回技术论坛在重庆召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汽车部主任肖凌云为我们解答了疑惑。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数量仅次于美国

2004年,由原质检总局联合四部委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召回制度。经过近17年的发展,我国汽车召回数量达到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召回,汽车召回,OTA

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9月底,中国累计实施汽车召回2119次,召回缺陷汽车8010.2万辆,约占我国汽车保有量30%。近5年来,我国年均召回次数达到227次,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召回,汽车召回已呈现常态化。

召回,汽车召回,OTA

当然,还有一组数据也需要引起行业关注:受缺陷调查影响召回数量占召回总数量的56%,这说明缺陷调查还是最有效的召回监管手段。“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的企业在自主召回方面做的还不够。”肖凌云说。

肖凌云认为,如果未来受缺陷调查影响召回比例只占到30%,就是我国召回制度的成功。从数据对比来看,美国受缺陷调查影响比例只占30%左右,其余70%是企业自主实施召回,因此中国企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制度建设来看,近两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性工作。肖凌云说:“2004年和2013年召回条例只包含了汽车和挂车这两种产品,而去年发布的《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将摩托车、儿童安全座椅等产品,全都纳入召回范围。”

召回,汽车召回,OTA

2020年,车辆召回范围已经从汽车领域变到机动车领域,此外《机动车环境保护召回管理规定》即将实施,汽车排放也将纳入召回范畴。肖凌云说到,“尤其是商用汽车企业,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排放召回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冲击。”

“未来,我国汽车召回制度还会继续改进和升级。当汽车安全召回和机动车排放召回同步进行,中国召回制度就能和全球接轨。”肖凌云补充道。

智能网联汽车通过OTA就不用召回?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联合相关机构,针对多款智能网联汽车进行信息安全测试,结果发现63%网联车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另据美国独立研究机构波莱蒙公布的一项有关网络安全的调查结果指出,“未来将有60%-70%的车辆因为软件安全漏洞被召回。”

召回,汽车召回,OTA

『智能网联汽车会遇到网络信息安全潜在威胁』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问题将会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肖凌云表达了自己的忧心,“假如某汽车品牌20万辆车在全国各地被黑客同时控制,这20万辆汽车就会变成攻击人类的武器。”

根据HIS Markit2020年度报告中提供的数据,2014-2019年全球召回案例当中,与软件相关的召回次数显著增加,每年占比均高于40%。截止2019年,中国涉及程序或软件问题的召回213次,涉及车辆683.02万辆,占比总体召回数量的9.0%,增加趋势明显。

在这213次涉及程序或软件的召回中,通过软件升级方式进行的召回169次,占比79.3%,涉及数量509.7万辆,占比74.6%。肖凌云说:“目前主要以4S店升级软件的方式来完成,未来一定是通过OTA解决软件问题。”

召回,汽车召回,OTA

为什么?肖凌云表示,通过OTA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召回完成率,降低召回成本。2019年,OTA技术在汽车各类软件、程序升级中,为整车厂节约了165亿美元售后体系的支出。

那么,车企直接采用OTA是否就不用召回了?肖凌云回答:“我想这是错误的,我们鼓励采用OTA方式实施召回,但是不能用OTA方式逃避召回。”

肖凌云指出,OTA只是召回的方式,是一种技术服务,并不是一种召回。根据召回法规要求,不管是OTA作为召回措施,还是技术服务活动措施,都要履行备案义务;不管是FOTA(Firmware Over-The-Air,固件空中升级)还是SOTA(Software Over-The-Air,软件空中升级),都需要进行备案。

召回,汽车召回,OTA

“OTA不能代替召回!因为OTA还不够安全。”肖凌云指出,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标准,在召回备案流程当中加入OTA监管的要求,让OTA变得更加安全。“目前这个标准已经完成了初稿。当然,我们还需要对标准继续进行探讨、交流以及改进。”

来源:汽车之家

作者:李争光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30327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42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