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富士康造车的大门,正在慢慢关闭

富士康造车的大门,正在慢慢关闭

产能地狱,是造车新秀们绕不开的话题。

强势如特斯拉,几年前也深陷产能方面的瓶颈。眼看着Model 3就要大规模量产,马斯克却频频跳票,2018年的特斯拉平均每分钟烧掉6500美元,亏损严重,却难以推动产能的爬坡。

这是电动车初创公司的烦恼,特别是那些重资产的玩家们。这一痛点,科技公司成熟的代工模式启发了汽车行业,鸿海(富士康母公司)嗅到了新的商机,新掌门刘扬伟像是打了鸡血一般,誓要在电动车领域复制iPhone的成功。

从2020年开始秣马厉兵,富士康的造车大业已经启动了近三年。不过,最近无论是台湾那边的消息,还是北美分析师的反馈,富士康造车这件事似乎越来越难,如果无法尽快找到汽车代工的大订单,这家公司的电车业务极有可能在明年夭折。

按照计划,即将到来的3月15日将是富士康公布财报的日子,届时他们将进一步透露造车的进展。有意思的是,还未等到更多信息的释放,国际上唱衰的声音已经此起彼伏,最重要的原因,是富士康迟迟找不到汽车界的iPhone。

拿下一份大合同,就像昔日拿下iPhone的代工订单一样,这是富士康造车能站稳脚跟的关键。订单拿不下,富士康明年的业务将更加困难,刘扬伟“将台湾电动汽车产业推向世界”的宏图梦想,极有可能被残酷现实扼杀在摇篮里。

窗口期只剩一年

“他们一个个眼睛比胃口大。”

这句话,是北美汽车咨询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副总裁Sam Fiorani对造车新秀的调侃。那些对着投资人口若悬河的电动车创始人们,一个个勾勒的市场蓝图都显得不切实际,眼睛盯着汽车制造的巨型蛋糕,却从未考虑过自己究竟能咽下多少。

刘扬伟就是这么个人。

回头看看富士康制定的目标,到2025年要抢占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5%,相当于收割电动汽车和零部件业务约330亿美元的收入。而其2025到2027年的计划,是抢占高达10%的市场,这意味着,按照业界3000万辆新车的规模预估,届时将有300万辆来自富士康的代工。

刘扬伟底气何在?

一方面,是供应链。

富士康在电子产品代工时代积累了雄厚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刘扬伟慷慨激昂的演讲背后,他们在汽车供应链领域下的功夫,确实要比PPT造车的新玩家们要多一些。

针对整车组装——

富士康以2.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造车新秀洛兹敦(Lordstown)位于俄亥俄州的组装工厂,后来又向洛兹敦投资1.7亿美元,成为后者最大股东。

针对自动驾驶——

富士康选择与英伟达联手,基于后者的Drive Orin芯片制造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而富士康旗下生产的电动车也将搭载英伟达的ECU和传感器,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平台。

另一方面,公司没有历史包袱。

刘扬伟在造车领域的思路与灵感,很大程度来自美国的“代工皇帝”麦格纳,但是为公司电动车业务站台的刘扬伟,却在多个演讲时直言富士康和麦格纳不一样,他们没有历史包袱,更能在造车赛道轻装前行。

“轻装前行”的B面,是灵活调整策略。

其实富士康进军汽车行业时间较早,该公司曾经联手北汽搞了汽车租赁,后来又收购安泰电业染指汽车电子市场,直到后来在“和谐富腾”插一脚,和腾讯、和谐汽车共同造车,大部分业务都是蜻蜓点水,甚至做了不少坑惨伙伴,自己却全身而退的尝试。

富士康一直以来的商业基因,让公司成为“造车海王”成了可能,及至后来官宣与Stellantis联手造车,业界也是嘘声一片,先不提此前FCA与菲亚特克莱斯勒面对电动化的迟钝,更重要的是,富士康这个伙伴没有最基本的契约精神,深度合作压根就不靠谱。

汽车“苹果”不好啃

没人愿意把自家最重要的生产业务,交给一家缺乏契约精神和行业敬畏的“门外汉”,或是跨行业的“野蛮人”。

这也决定了,富士康其实很难在短期内寻得造车业务的iPhone,拿下大订单,打下代工造车的样板,再逐渐扩大其造车业务的“朋友圈“。

大和资本(Daiwa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Kylie Huang表示,如果富士康今年拿不了大订单,明年将更加困难。造车浪潮转瞬即逝,窗口期短暂,未能“抓住这股浪潮”,富士康或将被迫与中国大陆的二三线造车新势力、以及电动车代工新入局者竞争,届时,一场成本和价格的战争在所难免。

汽车代工已进入“掘金时代”。

-麦格纳,已承接了奔驰G-Class、宝马5系、捷豹I-PACE丰田Supra以及北汽极狐阿尔法S的整车代工生产。

-阿尔特,已经把代工业务做到了国外,其日本子公司携手国内造车新势力,为后者提供海外版电动车的开发与生产。

-广西汽车集团,为日本物流龙头佐川急便(Sagawa Express Co.)生产了7200辆电动货车,不排除后续继续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高盛估计,2025年电动汽车外包市场将达到360亿美元,2030年将达到1440亿美元,电动汽车产量将分别达到80万辆和320万辆。但是与垂直整合资源的造车新势力相比,富士康们所在的细分市场,拼的是大单,拼的是更低的价格,这十分考验Mobility in Harmony EV平台(MIH)的竞争力。

当然,车企的思路也在变。

就在最近大众汽车宣布将在美国为其新的 Scout 品牌建立生产基地,未来将走自建工厂的路线,这也意味着,该集团已放弃了此前与富士康或麦格纳代工合作的计划。

特斯拉以价换量的战略,启发了不少电动车制造商,大家发现,通过各种技术途径,生产端的节流已成为可能。能自己搞定,为何请人代工?毕竟,企业间的磨合也需要成本,富士康过去几年,带给合作伙伴的负资产并不在少数。

当然,特斯拉的动作也启发了富士康,以价换量,意味着代工也有属于自己的商机,前提是,要把价格压得足够低。

但对于当下的富士康来说,压价只是争取客户的一个努力方向,该公司目前最紧迫的事情,是搞定一个大客户,然后,打造样本,继续拓展新的业务机会。

大门正在慢慢关闭

在电子产品的代工领域,曾经的富士康在业界取得了巨大成功,部分原因,是该公司能通过大量购买组件,为苹果等制造商省下很多钱。

正因为此,刘扬伟相信自己能在电动车领域复制同样的成功,富士康提供的价值,是减少开发和制造汽车所需的巨额投资。一言以蔽之,是帮助客户将造车这一重资产的事情,转化为风险更小的轻资产项目。

这里面,富士康也是有优势的。

汽车行业的电动化伴随着智能化,当下的电动车,是智能网联的一个载体,需要的电子元件也越来越复杂。而这一块,恰好是富士康所擅长的,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知道如何优化采购,为复杂的电子元件最大化降本。

“汽车只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生产iPhone,为何就不能制造电动车?”

这句话,是刘扬伟的前任、富士康前董事长郭台铭说的,权杖接力棒从郭台铭传到刘扬伟手里,造车梦也被刘扬伟勾勒出更大的野心。比如,要做汽车界的安卓,再如,富士康可将电动车的设计时间缩短一半,制造成本则降低三分之一。

理想很丰满。

但首先,富士康必须证明,它可以生产出与iPad和iPhone相同标准的电动SUV和轿车。

往近了说,第一批在俄亥俄州工厂下线的车辆,必须具有客户期望的最高品质,最高的车辆可靠性,以及最高的安全标准,只有这样,才有赢面,才能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

富士康俄亥俄州生产控制总监伊恩·厄普顿(Ian Upton)告诉路透社,按照计划,富士康希望在该工厂生产大约30万辆电动汽车。

这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合作体量在25万辆左右的大客户,才能树立代工造车的影响力。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NE时代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97444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88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NE时代

为新能源时代而生的汽车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 旗下微信公众号:NE时代新能源、智车引擎

  • 608
    文章
  • 26058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