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缺少了零部件,哪来的强国梦

缺少了零部件,哪来的强国梦

  近两年来,零部件行业发生最多最大的新闻事件都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开疆拓土大兴土木纷纷投资建厂,其势头远远超过了整车,已然成为世界汽车业的一大景观。二是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海外并购事件可谓风起云涌,并且都创下金额或规模之最,纪录被屡屡刷新。而并购者似乎一夜之间就拥有了世界超一流的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平台和著名的品牌,因此而成为世界级的零部件供应商。由此看来,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似乎进入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可以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平起平坐的发展阶段。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边是跨国公司的长驱直入,大肆加码中国市场进而实施技术与市场垄断的同时,还在不断向下渗透,以迎合本土整车品牌的向上配套需求,以此挤压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边则是本土零部件企业聚集于低端市场苦苦挣扎,尽管通过各种努力寻求突破,但向上的机会和空间却变得越来越渺茫与狭小……本土零部件业该何去何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从何而来?汽车强国的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跨国公司长驱直入导致核心技术失控

  如同有外资背景的整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让本土汽车企业生存艰难一样,那些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也早就觊觎中国市场,不断加大资本输入,加速市场扩张,这使本土零部件企业生存压力日渐增大。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感谢全球各大汽车跨国公司(当然包括零部件)在成就我们大国地位的过程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换言之,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我们是决然难以实现,或者不可能来得这么早、这么突然。

  据作者初步统计,全球百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有2/3以上在中国设有合资或独资企业,而且绝大多数建立多家甚至十几家企业,中国成为其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我坚定地相信,如果一个汽车厂商没有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就是死路一条。” 跨国公司如此看重中国市场,说明中国俨然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储量丰富的”大油田”。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占整个市场资本规模的72%,而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占55%、合资占45%。与此同时,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左右,而关键技术几乎被外资企业所垄断。例如:发动机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1%和69%,进口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也高达78%。

  近两年来,外企增资和独资的趋向也越发明显,仅博世一家就以完全独资或是控股的方式在中国投资了18家公司,形成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在2007年新成立的19家外商投资的零部件企业中,选择独资的占了74%。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完全的中资企业很难成为合资产品的一级供应商,其中美系车型在中国选择的零部件供应商100%是有外资背景的企业,而德系车型、日系车型以及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的这一比例也分别达到88.9%、89.5%和52.8%。

  值得关注的是,合资或独资企业凭借技术获得高额利润和取得了先期规模优势后,也开始向下延伸,如博世、大陆、德尔福等都在专门针对本土品牌的中低端车开发零部件,去迎合日益往高端走的自主品牌整车企业的配套要求。并且大开杀戒(大幅降价),使得以成本价格取胜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page]

  海外并购风起云涌但应纳入长远战略规划

  事实上,国内零部件企业海外收购早已在进行,只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更加剧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和进程,可谓是风起云涌。2009年3月,吉利汽车收购DSI自动变速器公司。同月,北京京西重工宣布收购德尔福的相关机械设备、知识产权和不动产。今年本土品牌收购海外技术的案例越来越多。4月8日,中航工业汽车与北京亦庄国际联合收购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6月,海纳川将和英纳法公司进行股权转让。

  技术能买来吗?答案是否定的。核心技术一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的短板,海外并购看似是解决技术来源的捷径,但问题是,如何把买来的技术转化为自己的技术研发平台和体系能力。因此,一些专家提醒,要特别注意收购后的各种难题,如果收购后不能消化,也不能实现收购的目标。更要警惕买回来的技术是否附带专利权,如果没有专利权,即使百分百购买对方股份,仍然需要花更多的钱买技术。现在国内自主零部件企业需要的是,在自主的前提下做大做强自己,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进行各种形式的强强联合,以形成整体作战优势。

  产业政策极力纠偏效果如何受到质疑

  一直以来,由于有关零部件的政策缺位,不仅导致外资对国内的零部件市场形成垄断,也导致内资零部件企业在资金投入和产品开发方面明显滞后于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更滞后于整车的发展。

  从国家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来看,对整车发展的关注度和扶持力度都远远高于零部件,从而使零部件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整车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几十年发展下来,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在政策的引导与诱导下,同时受业绩考核与自身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大整车企业集团的发展精力也都集中在整车方面,形成了更多依赖外资零部件的配套体系。从最近各大集团公布的发展规划中,都清一色的以整车规模为第一发展目标,鲜见有零部件体系能力建设的内容。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有关汽车零部件的政策法规,广受各界关注,甚至引起质疑。

  3月4日,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我国”十二五”时期促进机电产品进口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积极的机电产品进口促进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逐步提高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比重,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他重点产业的进口需求。

  而最近披露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又让一部分人开始呼吁,要用我们的市场和股比来换取外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核心技术,虽然引起跨国公司的一片恐慌,但同样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是违反有关国际贸易公平,更多的则是:用股比换技术同样是痴人说梦!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正在发生某种调整和变化,一方面在政策上对具有实力与规模的零部件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另一方面,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合资上进行股比的控制,可谓用心良苦。但同时,也表明国家在产业政策上正在极力进行纠偏,力图挽回在零部件核心技术空心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技术沦陷已成事实短期内难以改变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汽车蓝皮书》中,大量翔实的数据显示,在几乎已被外资垄断的核心零部件技术领域,国内企业均难实现较大突破,产业发展堪忧。

  据书中的统计数据,目前内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还不到1%,大中型企业也不足15%,且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而其余10%涉足高端产品的内资企业绝大多数也都与外方进行了合资。

  数据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商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连续数年都仅为0.6%左右,但跨国零部件公司的这一比例却可达7%至10%。

  据资料显示,在汽车发达国家,零部件工业的平均投资一般是整车企业的1.2~1.5倍,零部件的研发能力要领先于企业。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目前的平均投资不超过0.3,零部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

[page]

  此前,业界普遍认为本土零部件企业可以在新能源车产业中获得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但自2008年以来,我国在新能源车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进口关键零部件。普遍观点认为,在新能源车技术领域,中国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为10年以上,传统能源车的技术差距在20年以上。但如何尽快缩短差距,才是我们要首先考虑的目标。

  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是在”重整车轻零部件、重引进轻自主、重数量轻质量”的指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缺乏明晰而长远的发展战略,短视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今天的技术沦陷。发展是硬道理,但把发展仅仅理解为速度与效益,而严重忽视了发展的质量,甚至是可以不要质量。正如业界著名专家陈光祖所说,汽车市场的浮躁催生了一大批谋求尽快获利的中国企业,他们对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研发积极性是十分低下的。

  如果不从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上进行彻底的转变,中国汽车工业强国只是个梦想,永远照进不了我们的现实!

  试想:缺少了零部件,哪来的强国梦!

  ( 编辑/刘文林 )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553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8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