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解密河南电池产业:电源行业“黄埔军校”

解密河南电池产业:电源行业“黄埔军校”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在新乡,几乎每个人都能说起这座城市因电池享受的荣光,语气中带着自豪。

64年前,河南省第一家电池企业新乡电池厂建立,中华牌电池名噪全国;58年前,国内第一家以生产二次电池为主的第755厂建立,改制后成为新乡的电池龙头企业。

这里是“中国电源行业的‘黄埔军校’”,蛟龙号、神舟飞船用过这里生产的电源,马路上跑的电动车也用这里生产的电源;这里还是国内种类最齐全的电池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内十大电池出口基地。

第一电动网新闻图片

国营电池厂曾为空间卫星配电池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新乡电池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壮大于90年代,21世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颇为精当。

1950年,河南省第一家电池企业——新乡电池厂建立,生产的中华牌一次电池一时名噪全国。上世纪80年代末,新乡电池厂跻身国内电池行业五强,享有独立的进出口经营权,年生产能力可达3亿只干电池。

“‘中华’这样的牌子可不是随便哪个企业都能用的,这个牌子就代表品质。”4月10日上午,新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政策法规科科长宋光旭说起新乡电池的历史,带着自豪。

而在该局电池与汽车零部件产业推进办公室主任李莉看来,新乡制造电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解放战争时期,新乡就有军工厂生产电池。”

1953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新乡市另一家老牌电池企业诞生,与新乡电池厂主攻一次电池不同,在1956年设立的国营第755厂将二次电池作为主打产品。

这是一家与军工和交通部门关系密切的电池企业,1967年曾为“和平2号”空间探测卫星生产配套产品,并在上世界80年代为南极科考站提供产品。

新世纪重组后崛起电池企业近200家

2014年4月10日,新乡迎来了降温,与前一天相比,最高气温下降了10℃左右。

在乍暖还寒的春风中,河南新太行电源有限公司电池研究院院长张红兵说起两天后的行程,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两天就要北上和一家公司谈合作,以后动车、高铁上用的电池,可能也会来自新太行。”

张红兵说,目前电池处于测试阶段,“整体运行很好”。

“新太行”就由第755厂重组而来。进入到21世纪,新乡电池厂、第755厂先后迎来改制,新乡电池厂的“中华”商标,在2006年被新乡市收回,而后归河南环宇集团有限公司使用;两年后,第755厂也宣告破产,重组后变为新太行。

上世纪80年代后,一部分“进步很快”的人走出了国营的两个厂子,一批电池企业在新乡冒了出来。知情人士分析说,在那个讲究改革和开放的年代,从国有企业出走创业,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如今,在新乡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大小小的电池企业近200家,出走的人成了总经理、董事长。

国营电池厂变身,成为电池龙头企业

两大老牌工厂,最终在重组后发展为新乡市两家电池龙头企业。

新太行锂电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义新今年48岁,但常年的操劳,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

20多年前,王义新进入第755厂,从一个小工,参加厂里举办的夜校,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2005年第755厂改制,王义新留在了新太行。“当时,第755厂的技术骨干基本都留了下来。”

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7020米,作为“蛟龙号”主动力电源、辅助动力电源、应急救生电源的深海耐压锌银系列电池,全部由新太行研制提供。

这一项目,让新太行倍感光荣。在新太行公司的办公大楼里,一进大门,右手边的醒目位置,就张贴着蛟龙号的相关情况。

而说起河南环宇,新乡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其靠“300元创业”的故事。1982年,李文漫联合王安保、赵光林,集资300元钱,在新乡市郊区段村办起了焦磷酸钾厂。

“当时,创始人李文漫把自己家的600多斤小麦卖了100多元钱,王安保把自己为结婚准备的100多元拜礼钱拿了出来。”知情人透露,如今的环宇,年销售收入近15亿元,员工近6000人,已成为中国碱性二次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

电池种类多培养人才多,不愧为“黄埔军校”

如今的新乡,电池产业位居国内先进行列。

在新乡的几个园区里,各种电池公司林立,生产的电池种类涵盖各类新型动力二次电池,包括锰酸锂、钴酸锂、磷酸铁锂、镍氢、新型铅酸电池,拥有六大系列近千种型号和20多个系列的电池原材料、零配件,大到蛟龙号,小至通讯器材、电动工具以及电动玩具等,在新乡都能找到合适的电池。

“这些企业里,定位也有差别。如新太行,定位于高端,其产品在军工、国家重大项目上应用很多;而如环宇,生产的电池在民用领域应用很广泛。”宋光旭如此分析。

根据公开资料,新乡市从事电池产业的各类人员有5万人之多,其中直接从事电池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3000多人,从事电池产业研发的高级技术人才500多人,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3万余人。

新乡市内的两所高校,河南师范大学和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都有研发电池的相关专业。

“新乡的电池多,走出去的人才也多,国内很多生产电池的地方,都有新乡人的影子。”李莉说,“中国电源行业的‘黄埔军校’”的称号,新乡当之无愧。

新乡电池产业大事记

1950年,河南省第一家电池企业新乡电池厂建立;

1956年,国内第一家以生产二次电池(可充电)为主的新型化学电源研制和生产企业国有第755厂建立;

2005年,经原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建设国家(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全国仅有两家);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在新乡组建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质检系统仅此一家);

2008年,新乡市电池及相关产业基地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2011年,新乡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新乡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解密湖南锂电池产业发展之路

无论是人们朝夕相伴的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还是发展势头迅猛的电动汽车,其生产或使用,都离不开锰或动力电池。

湖南,正是全球锰系材料(电解锰、四氧化三锰)和动力电池材料(镍氢电池和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的重镇。

而担纲湖南锰系材料与电池材料研制主力军的,却是一家从科研院所转企改制的高科技企业——多年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扬名海内外的长沙矿冶研究院。

试水市场旗开得胜,将人造金刚石打造成中国第一品牌

在电池材料、锰系材料两大领域风头正劲的长沙矿冶研究院,起步之作却是门槛较低的人造金刚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将科研院所推向市场。

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成立于1955年、曾隶属于中科院的长沙矿冶研究院也不例外。国家大幅削减事业经费后,为弥补费用不足,该院走上科研产业化之路。

此时,建材工业的发展拉动了人造金刚石的巨大需求。

人造金刚石生产成本低,技术含量不高,利润空间却大得惊人。

以冶金材料研究见长的长沙矿冶研究院,生产人造金刚石是“小菜一碟”。短短几年,该院将人造金刚石做成了全国第一品牌,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超额利润,加上低技术、低资金门槛,各路资本蜂拥而入。在长沙矿冶研究院周边,相继冒出了几十家人造金刚石生产加工企业。该院所在的左家垅一带,也成了名声在外的人造金刚石一条街。

僧多粥少,人造金刚石价格不断下跌。失去比较优势后,长沙矿冶研究院逐渐从该行业抽身而退。

镍氢电池材料技术水平和高端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

工业发展,推动着材料工业推陈出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手提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勃兴和电动汽车的开发应用,镍镉、镍氢等新型动力电池需求大增。

而此时生产镍镉与镍氢电池的材料完全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每吨镍6万元,加工成生产电池的镍正极材料,每吨即蹿升至20万元。

捕捉到此先机,长沙矿冶研究院开始自主研发镍氢电池材料,并承担了国家“863”项目——“镍氢电池用高性能氢氧化镍研究”。

难题被逐一突破。

九十年代中期,该院成功将“863”成果产业化,向市场批量提供产品。

该院镍氢电池材料一经面市,从美国进口的镍氢材料价格应声下跌,产品价格下跌30%以上。

市场需求推动着长沙矿冶研究院镍氢电池材料规模不断扩大,50吨、250吨、500吨。在达到750吨生产规模后,该院产业化迈出历史性一步,走出大院,在湘潭竹埠港精细化工基地建设金天能源材料公司。仅几年工夫,金天公司年产能便扩大到了4000吨。

“对科研院所而言,突破技术的门槛并不太难,但要突破市场的门槛实在不易。要将产业做大做强,从管理到经营,科研人员的思维都必须进行彻底转变。”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金天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覃事彪感慨。

镍氢电池材料规模做大了,追赶者也跟上来了,产品利润随之下跌。

拓展市场、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对该院产品质量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正是科研人员办企业的短腿。

2006年,长沙矿冶研究院从日本松下公司请来专家对员工进行质量培训,“我们第一次知道有5S现场管理概念,那时企业的生产现场真的不好意思提!”覃事彪介绍,正是得益于外国专家的培训,该院产品质量突飞猛进,半年之内,产品合格率从90%,上升到95%、98%,最终100%合格。

长沙矿冶研究院的镍氢电池材料开始走出国门,法国SAFT,德国瓦尔塔,日本松下、汤浅等全球著名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都成了该院的客户。

正是这些动力电池材料的高端客户,推动着长沙矿山研究院的镍氢电池材料不断升级换代:从普通氢氧化镍材料,升级到覆钴氢氧化镍材料,再到覆钴氧化型氢氧化镍电池材料。

而覆钴氧化型氢氧化镍电池材料,更是将镍氢电池材料研发推上了产业的顶峰。该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将锂电池材料市场份额做到全国前6位

动力电池的创新,始终没有停止前行脚步。

在镍氢电池称霸市场的同时,一种容量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的锂离子电池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客户需要,早已成为长沙矿冶研究院新材料研发的风向标。

其实,本世纪初,该院便已开始涉足锂电池材料研发。

长期跟踪产业前沿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储备,踩准市场的节拍,在锂电池技术、市场日益成熟并逐渐成为新型动力电池主流后,该院果断出手,引进台湾锂科公司技术,在长沙高新区成立湖南长远锂科有限公司,上马锂电池正极材料。

长远锂科不负股东厚望。在经过几年市场磨合后,2011年企业开始盈利。如今,长沙矿冶研究院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份额已居国内前6位;锂电池正极材料已占到该院动力电池材料半壁江山。“随着镍氢电池市场不断萎缩,锂电池材料将逐渐成为长沙矿冶研究院新材料的主角。”覃事彪分析。

延伸产业链,领跑新型动力电池及材料的研发生产

随着无线家电、电器,手机、PC、IPAD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爆发式增长,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走上消费前台,新型动力电池及其材料每年在以30%的速度递增,其市场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

长沙矿冶研究院并不满足于仅仅充当动力电池材料供应商角色。延伸产业链,领跑新型动力电池及其材料的研发生产,长沙矿冶研究院志存高远。

2010年底,长沙矿冶研究院改制为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31419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