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甘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石—专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

甘做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石—专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

第一电动月刊 王慰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爱笑。

  叶盛基格外讲究”缘份”两个字。”大家在一起是缘份,今天见面也是缘份,”他第一次见到作者时如是说。

  作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叶盛基的办公室内,没有见到一个汽车模型。除了桌上整齐摆放的一些汽车资料外,丝毫看不出这是个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的办公室。

  ”因为我不喜欢摆弄东西,不喜欢乱。我东西要规整些,包括资料,及时看完,过了期的东西大多及时清理,不然太占地方,”叶盛基笑着说。

叶盛基在接受媒体采访

  走出农村

  1962年国庆节出生在福建南平农村里的叶盛基与其他大山里的孩子相比,显得有些娇弱-----既怕太阳嗮也怕蚊虫叮。

  ”不要看我现在肤色深,但很怕太阳嗮,阳光稍微有些强烈就睁不开眼睛。上山的时候我怕蚊子咬,也怕蚂蚁爬,也许是体质敏感,蚂蚁爬在身上,皮肤肯定红一大片,”叶盛基由此得出结论:自己不适合干农活。

  但生在农村干不了农活怎么办?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小时候试学过裁缝。因为我就想找个没有太阳嗮,没有蚊子咬,没有蚂蚁叮的地方”。

  回想起来自己的成长经历,叶盛基自娱地说:”没想到自己走上汽车工业这条路,竟然是因为年少时不堪日晒虫咬!”不过穿针引线的事并没有学多久,他还是选择了好好读书。

  进入小学时,叶盛基快10岁了。那个年代小学在村里读,初中需要去公社读,村里每个大队至少有两个班的小学毕业生,全公社有20多个大队,所以有40多个毕业班,而公社只能招10个班。

  ”在山区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小孩又很多,于是就有了所谓‘小学戴帽初中班’,意思是留在小学继续念初中。当时有句口号:农业学大寨,教育也要学大寨,小学代办初中班,新鲜事物。”

  于是他小学毕业后去了所谓的”小学戴帽初中班”。在这样的班里,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但也许是天生适合读书,也许是离开农村,走出大山的心过于强烈,叶盛基在初中毕业时顺利的考取了南平市一中,这也是南平市最好的高中。

  ”我当时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特别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看到了走出农村读大学的希望。虽然当时中考只有百分之几的升学率,但我还是考入了南平市最好的高中。”在回忆这个过程时,叶盛基的笑容里还是带着满足感,因为这次机会,让他走出了农村。

  在高中的两年,叶盛基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因故高考没考好,成绩不理想,最终被当时的安徽工学院,如今的合肥工业大学所录取,专业为汽车工程。

  ”高考过后心情不好,有点不想去。”即使如此,在犹豫很久后,他还是抱着小黄书包,穿着哥哥的小军装,只身前往了合肥。

  最后到的一位

  到合肥那天是1979年9月6日,也是合肥工业大学新生报名的最后一天。进入学校时,天色已晚,报名点也快收摊了。

  负责报名的老师在准备收拾东西离开时,看到了叶盛基,皱着眉头问:”你来干啥的?”

  ”我来报名的。”

  老师问及来迟的理由,叶盛基当然没说。

  也因为是最后一位报名者,宿舍的床位自然也只剩下一个。”我印象很深刻,那个床位是对着楼道的,最边上的一个床位,因为先到的同学已经把比较好的床位挑完了。不过这不重要,有床睡觉就够了,”叶盛基如是说。

  既愉快又紧张是叶盛基对大学生活的整体评价。”对我来说,既要好好学习,又要参与社会工作,”叶盛基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会领导。

  ”参加学生会工作后发现,我很喜欢做宣传工作。因为我们南方人嘴巴比较笨,做宣传工作,既锻炼文笔,又锻炼口才。”叶盛基自嘲地说。

  由于文笔还可以,在担任宣传部长的同时,叶盛基还兼任了广播站总编,并在系内与同学们一起创立了一份刊物,名为《春华报》,先后任副主编、主编。

  叶盛基告诉作者:”与一般同学相比,我可能稍微成熟一点。全班32个同学,我的年龄和身高都排在第五名。也许是因为我不愿意和别人发生太多矛盾,老师同学都对我很好。”

  ”我高中很积极就想入党,但因为我们那里的高中没有入党的先例,因此我是在大学里面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还强调:”当时,我的想法很单纯,工作第一,生活第二。因此参与社会工作在培养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奉献精神。”

  毕业分配前夕,叶盛基曾有过苦恼。”分配时,因为综合条件可能好些,所以老师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去国家机关(机电部)工作。但我并不想去,因为我希望能找一份更专业性的工作。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要服从安排。”

  对于叶盛基的苦恼,老师很诧异,为什么这么好的地方,他不愿意去?老师又提供了另外的一个选择:行业机关报社(中国机电报社)。

  在外人看来,这是份再好不过的工作,而且也能发挥自己的文字优势,但叶盛基还是很犹豫。经过了一天思考后,叶盛基找到老师,表达了自己不愿前往的决定。

  他回忆说,当时有种”专业”思想,希望能用学习到的汽车专业知识,为中国汽车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管是去企业还是去研究单位,希望找到与业务有更深度关联的工作。《中国机电报》虽然与专业相关,但不是直接的关联。叶盛基坦诚地说:”不要看我能写东西,我毕竟不是学新闻的,报社需要的是新闻系的专业人士。”

  叶盛基告诉老师,如果允许他不去,他就不去;但如果组织上决定让他过去,他绝对会服从安排。最终,老师并没有做出违背他意愿的决定。

  在犹豫彷徨时,一个名字跃入叶盛基的眼帘:中国汽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研)。

  1985年7月15日这一天,叶盛基在单位名录中发现了中汽研,该中心成立于同年5月,而毕业时间恰巧是7月中旬。”看到这个名字时,我觉得非常适合。自己‘专业’思想较强,而该中心当时正好是汽车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叶盛基如是说。

  于是他下定决心去中汽研工作。填表过后,叶盛基找到了当时的系主任姚铁成教授,询问道:”填这个行不行。”姚教授说:”行,你填吧。”

  叶盛基回到宿舍后,在和三名山东同学交谈中得知,其中两人的第一工作志愿都填了中汽研。但听说叶盛基也填了中汽研时,二人立即修改了志愿。

  待到分配结果公布时,叶盛基毫无悬念的被分配到了中汽研。派遣证于当月20日下发。准备收拾一天后,叶盛基在21日晚上登上了前往天津的火车,22日他来到了中汽研,正式开始工作。

[page]

  最早到的一个

  ”虽然上大学我是最后一个去报到的,但是去工作单位,我却是最早报到的,而且是中汽研第一批大学生里最早到的一个。”叶盛基说这话的时候有些兴奋。

  叶盛基在中汽研一待就是24年。前11年主要从事标准法规工作,他还和前辈们共同创建了中国汽车行业标准化研究所。而在此之前,中国并无专业化的汽车标准研究所。因此,叶盛基和同事们开始了汽车标准法规的基础研究、制订工作,以及整个汽车标准法规体系的构建。

  ”我非常有幸能与行业老同志共同研究标准。将国外典型的标准法规引入中国,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制订中国汽车标准法规体系。这个大课题,我也算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叶盛基说。

  由于标准法规会牵涉到产品质量以及产品管理和监督等问题,因此在研究制订标准法规的同时,他们也进行了产品认证、产品准入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等各项研究工作。

  随着汽车认证业的发展,加之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原本设在中汽研,后来国家部委改制,有关人员分流,相关部委将认证权收回,另行成立了中国汽车产品认证中心。

  中汽研不做产品认证了,叶盛基就另行开辟。1996年,根据领导安排,叶盛基负责具体组织筹建中国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心。

  在此之前,由于叶盛基系统研究过现代企业管理,包括质量、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统等。于是,他将国外先进的汽车工业管理系统引入国内。

  ”我和领导及同事们,积极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汽车工业管理系统,特别是美国汽车工业管理体系及其成套管理工具,整个导入,组织编译、系统研究、推广实施。”

  从1996年到2009年,叶盛基主要从事汽车产品认证制度研究、管理体系研究和认证评审,以及行业企业管理系统的咨询、培训。近13年的时间里,叶盛基为上千家汽车及配套厂家做过认证评审,到上百家企业做过企业管理诊断、咨询、培训。

  ”我算是第一批获得国际认可的汽车工业管理系统培训师,”叶盛基说。

  为汽车相关企业做培训的培训师一般分为培训师、辅导师、教练师等。

  而叶盛基是教练师。在他看来,认证工作非常有意义。做过整个系统的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一体化的系统研究,又从事过相关认证,叶盛基对汽车行业系统性的了解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从产品的先期策划,到研发设计、生产准备、产品制造,包括供应商开发、产品售后服务等过程的质量问题非常重要。系统化的工作,是将这些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涉及企业产品实现乃至产品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从而建立一个企业全面的管理系统。”

  在中汽研,作为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研究室主任、部门总师,到中汽研首席专家。叶盛基说,这24年是他人生最重要时光,也是他职业发展夯实基础的关键所在,”我很怀念,也很珍惜,也为我所做的一切感到宽慰”。

  叶盛基说他最感谢的人是他的师父颜祥。作为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无论是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方面,对他的职业发展影响相当大。

  ”师父颜祥写东西总是会写很多遍,然后来告诉我:看看,我自己都写好几遍、改了几遍。对我写的东西,他一定是通篇去修改,改完后告诉你为什么改,再让你自己去改。当然,在我的职业发展中,还有许多行业的老领导和老专家,如王秉刚,以及冯超、刘雨亭、周颖、田炜、朱锡全、魏学颜...等等”言语间,叶盛基充满敬意。

  2009年,来到现在单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后,叶盛基也把这种对待下属和团队成员的态度一并带来。不久前,叶盛基为同事讲了一堂课,题目是《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谈到这堂课的目的,叶盛基说:”我们的事业是承前继后的,老领导所做的一切,对后续影响很大。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代一代传承,我现在正是这样做的。”他甚至开玩笑说:”我名字是盛基,我也想做好大家的铺垫和基石。”

  叶盛基喜欢一句话: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他总结说,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是一样的,只要去努力,就会有结果。

  这种名言警句似的话,并非挂在嘴边说说而已,在实际工作中叶盛基都是按着他的理念行事。

  特别是2000年以前,叶盛基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他称其为”善于熬夜”。现在加班加点也是常事,工作中有很多快乐。

  也许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叶盛基笑着的对作者说:”人生一辈子就是做好这几个字: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也许他是在介绍自己的人生体验,也许是在无意中告诉作者,做什么事都该如此。

  在团队建设方面,叶盛基也总结了八个字:”愉快、轻松、规范、有效”。

  的确,在叶盛基的笑容中,作者感受到,虽然现在的工作是他的第三份工作,但他的初衷却从未改变:为汽车工业、也为共同工作的人做好铺垫,做好”基石”。

  叶盛基,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04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现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T10企业电动汽车工作组负责人。 1985年7月至2009年3月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长期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第二届首席专家。2009年3月调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从事行业技术发展与创新、产品质量与标准法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与信息化、循环经济与再制造等管理与研究工作,对汽车标准法规、产品工程管理、企业现代系统管理与认证评价,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工艺与装备等方面有研究和论述。参与国家汽车工业发展规划、节能与新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等工作。有关科研成果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 编辑/董海荣 )

来源:第一电动月刊

作者:王慰祖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3852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7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