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人物
  4. 邓承浩:深蓝SL03是怎么炼成的

邓承浩:深蓝SL03是怎么炼成的

第一电动庞义成

图片1.png

深蓝SL03的横空出世,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4月上旬,第一电动编辑部两位评测编辑偶然间在重庆街头发现这台车,一番打量之后,拍了一组谍照发出,引发全网热烈反应。当时就有一个感觉:长安新能源在沉寂多年之后,终于憋了一个大招出来。

7月10日到11日,我们在重庆分别试驾了深蓝SL03的纯电版和增程版。极其出色的操控、扎实的底盘、精准的转向、相当成熟的外观内饰、均衡的智舱智驾配置,均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尤其神奇的是,在试驾增程版的过程里,两个人换着开,就为了能听到增程器在什么时候启动,结果都失败了——不仅完全听不到声音,且完全感受不到震动——以至于最后我们怀疑是不是装了增程器,而去检查排气管是否有热浪。

这绝对是2022年迄今为止最让人意外、最具爆款潜力的产品之一,其激动人心的程度,不亚于2020年的五菱宏光MINI EV和理想ONE。

不可思议。这座山城里,那群长期以来沉默寡言的人,如何造出了这样一款车?是误打误撞运气好,还是一开始就想清楚想明白并且做出来的?

7月11日中午的对话,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开始的。一顿饭的功夫,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那个时候,上市并发布配置和价格的具体时间还未定,只说到月底。为了对得起邓承浩和他的团队的信任,我们耐心地等着,等待一个合适的时间告诉读者,发生在深蓝SL03身后的那些故事。

其实我们更想告诉读者的是:长安出了一个牛叉的产品经理。而这应该算是重庆的幸运。

1.  后驱、多合一、底盘、增程……它们是怎么长出来的?

邓承浩:17年长安汽车讲了一个“香格里拉计划”,行业很多人觉得长安是在画大饼,没有真正干。17 年到20年,我们电动车卖的都很少。2021年卖了10万台,其实大家很质疑。

庞义成:其实你是认真搞的,只是没说?

邓承浩:实际上发布“香格里拉计划”之前,17年5月我就在搞这个平台,我那会是在负责整个技术方向的规划,第一次规划这个平台叫EPA1。我在技术规划里,认为未来的电车不可能用油车来改,这个是没有竞争力的。

庞义成:你当时是总工对吧?

邓承浩:不是,我是技术所长,我负责技术规划。

我说油车为了发动机布置好,把前悬做得很长。大家看到的油车前悬特别长,其实轴距并不那么大。但是电车时代,电池是最高成本,占50%左右。不以最贵的东西来做最好的布置,还想在这个市场上取得最好的竞争力,根本不可能。

17年集团就同意了立个研究项目,我的技术规划里有三个全新平台,这就是香格里拉计划里讲到的三个全新纯电专用平台。17年就认真干了,到18年时候真正开始要投这个平台,测算了要投很多很多钱了,大家还很纠结。

庞义成:纠结什么呢?

邓承浩:纠结投资多少钱,当时我们一算,仅仅平台投资肯定是小20个亿,生产线还不说,只说研发投入和供应商端的投入。此前长安都是一车一平台,现在要弄一个全新平台,而且还是电车,能力行不行?能不能找一些人共同来干,而不是自己一家搞?等等。

虽然研发模式我们纠结过,但技术路线从来没纠结。在这个过程中,当时我们做了一件现在来看无比正确的事情,也是影响产品基因的事情,这就是确定后驱的平台基因,这个点我们是非常强硬的。

庞义成:你先说说这个点,为什么?

邓承浩:当然我是做性能、做技术的,知道后驱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油车时代的后驱代价极其之大。你看宝马3,为了后驱,后排乘坐空间就是牺牲掉,有些四座车,其实是后驱带来的被迫选择的四座车。 

油车时代,发动机很大,没法放在后面,它要散热,得放前机仓,要做后驱就一定要有又废空间又废油的传动系统。在电车时代,电机做小了,放哪都行,放后桥非常轻松。油车时代,消费者都想要后驱,但买不起后驱,因为代价高,它的投入产出比非常不划算,所以消费者就买前驱就算了。

电车时代基本不增加太多投入,一个电车的后驱系统比电车前驱系统只贵1000块钱,贵在后驱的悬挂系统。1000块钱能带来一个后驱?为啥不做?

庞义成:你当时坚定要做后驱,除了技术先进外,是不是操控这件事情对你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邓承浩:操控,还有客户体验,另外它的投入产出比非常划算。所以我们当时定的就是EPA1平台,首先驱动一定是后驱,你可以有四驱,但是绝对没有单前驱。

基于后驱的设计,内部启动的平台以外的第一个动力项目,是新开发一个放在后桥的电驱系统。我们准备的技术路线是放在后桥的高度集成的多合一电驱系统,这个事情在公司内部又争论了很多回。

庞义成:怕你们搞不出来对吧?

邓承浩:我坚定搞得出来。技术上我们电驱团队内部反复PK,电驱要放后驱,就意味着外部空间很小,但要多合一,就意味着需要的体积加大,这是左右为难的选择。我跟团队提的是极致的边界要求,我说未来如果我们要做6座,最后一排不要像坐轿子一样难受,而且后备箱空间还不能受到影响。

庞义成:你就是纯粹要求他们把这个东西做小、做矮?

邓承浩:最难的指标就是做矮,把多合一扁平化。为此,2017年我们启动了多合一电驱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今天是非常成功的,是前无古人的,团队非常非常给力。

庞义成:这个项目的技术带头人是谁?

邓承浩:动力开发的一个副总经理,姓杜,他原来跟我一起做混合动力出身的。当时我们定的(目标功率)是160千瓦,最后做出来的是194千瓦。

庞义成:厉害。

邓承浩:平台第一个定到后驱,第二个定多合一,第三就说底盘了,底盘是基础。我就说后驱做了,底盘的调效还以传统调校方式来说,那不行,当时就在选什么方向。

第一个基因:运动,否则后驱没有意义,所以底盘的基因就一定是运动的基因。

第二个基因:长安品牌就决定了,而且我们瞄准的是家庭用车,舒适性很重要,我们要的,就是我一个人出去撒野的时候很爽,但是父母老婆孩子还是很舒服,兼顾运动和舒适。

后来做到大概19年,Model 3那时候已经开始起来了,为对标的标杆。

庞义成:怪不得,开起来确实像,尺寸也类似。

邓承浩:基因的选择明确要兼顾运动性和舒适性,今天你们开的这款车是在运动性和舒适性平衡上做得非常好的,运动性与Model 3整体相当,但Model 3整体调校偏硬,而深蓝03舒适性也很好。这一款车很强调舒适性,在整个调校上过滤减震、底盘的柔软度都做的不错,包括座椅也很强调舒适性。实际上舒适性是底盘加座椅的共同作用构成的。

深蓝03到现在已经开发整整3年,平台已经开发整整5年。深蓝03做到19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就在分析市场,那时候的市场是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而我们深蓝瞄准的又是中型车和紧凑型+市场,如果仅仅是一个纯电动,我感觉很难打造爆款,就跟公司提了个建议。

庞义成:再加个增程器?

邓承浩:我们现在有后驱基因、全方位后驱,前机舱空着,可以拿来放个行李箱,可以拓展为四驱。我说有没有可能放一个增程器进去把里程延长?当时我们调研发现电动汽车有6大痛点,续航里程短,充电慢,电池安全,保值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痛点全是电池,爽点全是电驱。就像一场足球赛,电池电驱同时上场踢球,电驱踢的好,电池踢得不好,总是拖后腿。要弥补电池的短板,可以上増程器补位。但这个技术大家有很多担心。

庞义成:大家觉得这是落后技术?

邓承浩:19年8月份,杨大勇来新能源主管工作,杨总很支持干这个事儿(上增程)。深蓝03就立了纯电和增程两个版本,19年年底的时候才有氢燃料。

有很多人说,增程是落后技术。实际上,现在消费者对增程的理解已经很深入。19年的时候,还没理想,我们就是吃螃蟹的人。我说如果担心落后,我把油箱换成氢气瓶,我把发动机换成电堆,我搞个氢燃料行不行?最后三种动力都做得很好,所以做纯电、增程和氢燃料就是这么来的(笑)。

图片2.png

2.  打思域,打雅阁

庞义成:当时有成本的考虑吗?

邓承浩:在早期做的时候,纯电和增程成本差异并不大。我们19、20年测算的时候,500公里纯电跟增程只差3000块钱,但增程企业端多了一个税,这个税大概是1.5-3%,基本上就是两三千块钱。所以成本差异并不大

后来纯电跟增程的成本差异拉开,是因为电池成本上涨,现在差了大概八九千块钱,会有一点点的差距。

做增程会有一点牺牲,比如说增程动力性能就要比纯电弱一点。零百加速达不到现在纯电版的5.9秒,但也能达到七秒多。

庞义成:那也比油车强。

邓承浩:对,跟油车比仍然是秒杀。其实我们早期的PK对象,就是雅阁、思域。当时我们还研究过别的一些产品。

电动化在中国实际上把品牌往上拉了,或者是消费者对国货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了,电动化浪潮是最适合品牌向上的,所以说现在一众自主品牌基于电动化搞了新品牌,都比原来高了很多。

油车时代,自主品牌你怎么也PK不过合资品牌。但是电车时代,我们比老外走得更早,技术更好,我们有了领先的机会,深蓝03瞄准的就是合资市场,去打你的价格,跟它深深的交织在一起,你比它的优势是什么?

第一大优势,电动化的属性影响。合资现在大部分还在卖油车,这不符合历史潮流。

第二个,数字化体验完全是秒杀、越级的。你去开开日本的车,你看看他智能化属性。

第三个,决策效率更高,我们对技术的把握和企业决策效率,是合资品牌没法比的。

当时我和团队定了三个字。第一个字叫,氢燃料叫科技圈前瞻占位我们要证明我们在国内做的最好。

第二个是抢,一定会抢20多万数字电动汽车市场,说白了就是像Model 3、海豹这些产品的市场。我跟你相同体验,但比你更有价格竞争力

第三个是转,转合资燃油车,上增程就是去收割一线合资市场,一线合资现在卖十四五万,加个购置税十六七万,我说我们大有机会降维打击

庞义成:如果你按照最小颗粒定位的话,那就是思域,对吧?

邓承浩:对,我们当时瞄准的靶心的就是思域。

庞义成:看来这不是偶然的。昨天在试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车做的好像就是针对Model 3和思域来的,当时有一个很大的问号:作者当初是不是这么想的?

邓承浩:哈哈,完全就是这样想的,这个产品干到今天,过程中还是很折腾,我们这里2000多人,过去三年里都在搞深蓝系列产品。我经常晚上十一二点去山上开车。因为我做技术的,我喜欢安静一点,半夜去转山,这个时候静下心来,最能感受到车的状态。

庞义成:我有两个小问题,第一,你的增程器为什么用自然吸气,没用涡轮增压?

邓承浩:日本做混合动力,为什么选择自然吸气?我的观点,单电机混合动力,德国喜欢用T来配,比如说大众,每1.5T发动机再加一个大电机来做。

无论本田串并联、 丰田动力分流,这些技术路线都倾向于用混合动力专用循环发动机,如阿特金森,而非涡轮增压,是因为两个电机+一个发动机三个动力的组合,瞬时动力性主要靠电机和电池,不需要涡轮增压的加持,最好是用自然吸气,既平顺,还能把整个效率做得更好。

庞义成:你说的是燃油经济性更好?

邓承浩:这是第一个原因,我们在做的时候选择做1.5升自然吸气,采用深度阿特金森循环和超高压缩比,就是深度压缩的压缩率很高。

第二个很大的原因,我在做增程时候有个梦想,想让用户开起来只有一个感觉,那是纯电动。

庞义成:明白了,你不想让用户感到那种顿挫或者震动。

邓承浩:是的,开起来是纯电动,看起来也是纯电动。当时我要求增程的造型要跟纯电一模一样。深蓝03前舱,要装个发动机进去,如果要做涡轮增压,涡轮附近的温度是非常高的,它的散热要求就会很大,就不能实现纯电的造型,而自然吸气增程整体区域温度较均匀,他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庞义成:进气格栅和纯电是一样的?

邓承浩:一样的,全球第一款增程和纯电造型前脸造型一样,没有之一。我要让用户觉得有巨大的福利:买了一款电动车,纯电造型,未来感十足,但没有里程焦虑,驾驶体验极好,且感受不到增程器在工作,声音非常纯粹。

庞义成:不是成本考虑?

邓承浩:不是,为了体验。最近很多同事已经买了内测车自己在开,开起来感觉跟油车是完全不一样,不仅仅是驱动平顺性不像油车,声音也不像油车,车辆震动也不像油车。

庞义成:你的亏电油耗也是四点几?

邓承浩:如果是WLTC的话是5.0L,CLTC大约是4.5。

我这个车比秦重了三百公斤,秦大概1.5吨,我有1.8吨,整个来说做得比较扎实,油耗是比较满意的。

庞义成:第二个小问题,你前悬为什么不用双叉臂?

邓承浩:如果用双叉臂式,还是有些挑战,因为我前悬做的很短。

庞义成:双叉臂会侵占一些内部空间,你的增程器可能会布置不下?

邓承浩:对,我们最后选择的是麦弗逊悬架,麦弗逊也是独立悬架,我们的调校做得非常仔细,效果非常好,花了很多精力。这个车的行驶性能是有目共睹的。我非常非常自信,整个市场,无人出其右!

庞义成:纯电版是不是可以上双叉臂?

邓承浩:可以上,但是它平台化就不好了。

3.   Q4产能拉满:月产18000台  

图片3.png

庞义成:这个产品产销目标咋定?

邓承浩:对于深蓝03目标,我准备的是35阶梯,就是一个小时35台车,一天20小时700台,一个月如果正常是26天,26×700,这是我准备的产能。

庞义成:那就是月产18,000台 ,产能现在已经准备好了吗?

邓承浩:准备好了。供应链和电芯没问题,芯片有点小问题,但是芯片的问题主要受芯片行业保供的影响。我对芯片比较熟,为了深蓝03的芯片保供,我们准备了一年多,应该问题可控。

庞义成:不出意外的话,到Q4的时候月产能拉到18,000台,还是现在已经拉到了?

邓承浩:我的目标9月过万,11月到15,000左右,12月冲到一七八。

庞义成:那跟我们的预判差不多。

邓承浩:我的目标,至少要把这个产品做到一万七八一个月的量,现在还有两个事儿消费者还没有看透。

第一是配置,消费者不知道我们是个什么配置。

第二就是配置的价格,我们发布了一个预售价格区间,没讲配置,预售价格也不是上市价。上市价和上市配置,这个话题非常重要。

庞义成:上市价,我们猜测,有可能达到16万多起步?

邓承浩:目前还没定。

庞义成:渠道你准备做直营店对吧?

邓承浩:直营,采用的是投资人投资的模式,主要借用了我们集团的原来经销商资源,7月15号100个店开业。

庞义成:店面是他们投,但不用吃库存?

邓承浩:不用,库存都在我手里。7月15号 100家,8月15号全国500多家。

庞义成:能铺多少个城市?

邓承浩:一二三线重点城市全部铺满。重点铺在95个新能源占有率高的城市,因为我们有增程,95城以外也投了非常多的城市,总计超过200个城市。

庞义成:这些老板们很愿意投进来?

邓承浩:非常愿意,而且把最好的位置和最好的销售能力转进来。

庞义成:把他原来的店给改造?

邓承浩:改了。

张昊:我有个问题,就是智驾方面是不是有一些平台的预留,我们在翼子板上看到两处,似乎是给摄像头预留的位置?

邓承浩:第一批开的是IACC,我们在12月31号之后会释放更多、更高阶的智能驾驶服务。上市的时候可以选,但是现在不能交付,因为它的硬件没法预埋,到时候有两大功能的新增。在现在IACC基础上,增加高速道路智能换道辅助,道路选择和上下匝道辅助。

第一个增加现在只有前后向判断的基础上增加左右的判断能力。

第二个增加,就是泊车,可以实现跨楼层的智能泊车

庞义成:跨楼层的泊车用华为的系统?

邓承浩: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研究发现,实际上消费者真的用城市辅助驾驶的场景比较少。高频场景在高速路上,还有泊车。跨楼层的记忆泊车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比较实用的,它可以记忆,就像你自己家一样,他只要走了一两次的话,就会记忆车位,这个功能要到年底上。

张昊:翼子板上预留的位置,等交付的时候是有摄像头吗?

邓承浩:没有,我们这次上市会让用户可以选择(选装包),但是交付时间比较晚。

庞义成:正式发布配置和价格后,你准备收多少订单?

邓承浩:我的目标第一个月至少收到5万台。

庞义成:根据你们目前的预约情况做分析的话,用户画像怎么样?

邓承浩:很年轻,这一次95%都是在20岁到35岁,而且主要是高学历。但可能跟我们传播有关,还没有传播开,现在预约的几万个用户,基本上是一线二线比较多,说明圈子还没扩开,还需要点时间。

庞义成:年龄中位数大概是二十七八岁?

邓承浩:差不多,约30岁,20~25岁居然都还有百分之十几,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消费能力很好。

4. 纯电和增程,哪个版本会更受欢迎?

庞义成:增程和纯电,哪个版本会更受欢迎?

邓承浩:最开始是想60%增程,40%纯电,现在准备的产能大概是一半对一半。

庞义成:我觉得不可能一半对一半,增程一定会更多。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一定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飒,第二不要有里程焦虑。我们认为应该是8:2,增程绝对优势。

邓承浩:中国过去的政策,导致了PHEV市场没有供给,到现在为止供给也都完全不够。

现在是那群最大量的2,000万油车市场的消费者,要过来了,他们到今天仍然有潜在的里程和充电焦虑。随着初期消费者热情过了,到后面冷静型消费者一进场的时候,他的想法会发生变化会偏移。

庞义成:在15~20万区间,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最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个市场过去无论是纯电还是增程都没有取得成功,过去是空白,今年可能发生重大改变。

昨天查了一下思域的量已经掉下来了,2020年最高的时候一个月26,000。今年市场波动很大,有时候一个月8000,有时候一个月1万多。我们判断你这个产品出了之后,如果营销没有什么失误的话,实际量应该是有机会破万的,思域的市场很大机会被你拿走。也许还可以从雅阁和凯美瑞那里分一点。

邓承浩:看了竞争关系数据,包括汉、P7还有C01,其实抢的都是雅阁,然后是凯美瑞,还有CRV。

庞义成:在所有 B级车里面,目前最强的是凯美瑞,非常稳健,今年1~6月份同比增长26%,唯一单品上升的。你的第二款SUV准备什么时候出?

邓承浩:明年上半年。

庞义成:然后下半年是那款大车?

邓承浩:2024年。

庞义成:SUV跟这个是同平台,还是双路线?

邓承浩:对。双路线是准确的选装,连增程上赛道都很爽,这是油车不敢想的。

庞义成:如果你在电动高阶板上上了双叉臂,会不会让底盘的表现更韧一些?

邓承浩:我们也在研究持续这个平台,试图探索它的极限。同时我一直想开发一个赛道模式,把 ESP打开的情况下,不是关掉的情况下,再去调整一下它的极限。

去年底在挑战安排开发赛道模式,但是去年底冬季来不及了。在ESP起作用的情况下,车辆整体是往安全性方向靠的。最后你发现关掉ESP,就是纯靠底盘,它的姿态控制都很好,甩的很轻松,那就意味着这个车硬件安全边界是很稳当的。

因为大部分人是不敢关掉ESP,在打开ESP的情况下,让消费者体会到驾控的最爽点,是我们的持续追求目标。

张昊:但是这个点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其实很难get到,昨天我们试完的感觉,这个车很像是场地改装过的车,如果你开得很激烈的话,能感觉到底盘的能力是相当可以的。

邓承浩:Model 3消费人群里面有一群人是买来玩,而那群人给你的品牌拉动力是很强。

庞义成:我们昨天也在聊这个问题,说长安有没有可能养一个车队。在这个产品之前,长安没有这么突出驾控性的产品吧?

邓承浩:这个产品我们公司领导拿去开了,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款产品跟油车完全不一样。

庞义成:关于纯电和增程的未来,再请教一下你的看法。

邓承浩:我们后驱第二台车是一个SUV,也是纯电增程双动力。

后续如果要往小一点做,以纯电为主的,打造年轻人喜欢的小钢炮。往大一点做,就是以增程为主,我的观点是越大应该越要做增程。

现在有些人搞六七百公里的大SUV,要 120度电池包,我认为这个逻辑有问题。电池短期看来,2030年前所谓下一代技术都没戏,就是这个状态。

庞义成:你的感觉是2025年之前,电池包密度不会有本质变化?

邓承浩:会有一些提升,但难以本质飞跃。甚至2030年之前我都不认为固态电池能完全商业化。

另外,有些人觉得在目前的工艺下成电池本会一直处于高位,我认为成本也要回到下行通道。

因为上游扩展的产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变成了需求在涨,供给也在涨。原来是供给赶不上需求,所以上游就拼命的涨价。但是当供给赶上需求了之后,电池包成本会逐渐下降。

我去年9月接任深蓝CEO的时候,电池是六七毛,现在是一块一二。这种疯狂的局面,很快就会过去。

备注:本文根据7月11日对话录音整理,经被访人审阅,有删减。第一电动张昊、郭梦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庞义成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renwu/181035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85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