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企业
  4. “豁命”出海:零跑向左,长城向右

“豁命”出海:零跑向左,长城向右

汽车公社

一个多月前,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称:比利时Zeebrugge 港的一个汽车码头,停放了大量电动汽车。据知情的业内人士表示,一些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在欧洲港口停留了长达18个月之久。

港口被当成“停车场”,显然不是一件好事。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外媒将原因笼统地归结为2点:

其一,车企预订了船运交货时间却没安排后续运输,缺乏运输卡车,造成物流拥堵;其二,欧洲市场的电动车需求减弱,经销商分身乏术。

很显然,港口堆积如山的中国汽车,处处透露着出海过程中的不易。但这其中的关键点,并不能简单地一言以概之。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2024年年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数据证明,中国汽车出口的“量”,已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不容忽略的一点却是,如果想要成就真正的全球汽车强国,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质”的问题。

出海需要什么“质”?

简而言之,所有车企在决定出海的时候,都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搭建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包括运输能力、生产制造、销售终端、售后服务等。


具体到新能源汽车,我们通常会把新能源汽车出海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中国生产,经海运、陆运等方式,输送至国外市场;另外一种则是,去到海外各国建厂,通过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方式,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出海”。

前者,可以借助中国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实现生产端的降本增效,虽然尤为考验物流能力,但好在投入相对较小、见效快;后者投入更大、见效更慢,却也常常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进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两者各有长短,但就目前的出海情况来看,选择前者的中国车企,占了一大部分。

这样的市场现状,短期内并没有太大问题,甚至可以带来更多漂亮的数据。但长期来看,重投入、重资产的后者,似乎更符合所谓的“长期主义”。

如何选择?

“不能让特斯拉专美于前”

站在欧洲消费者最朴素的需求来看,买车就是为了出行,买新能源车则是因为更好用、更舒适、更经济实惠。总结一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因为更具备产品力,所以才会被青睐。

现在,欧盟反补贴调查的大背景下,欧洲消费者对中国车存在不小的顾虑。毕竟买一款来自异国他乡的车,肯定会担心后续的服务保障;如果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经销商体系等,风险有点大。

所以,在打消消费者疑虑一事上,特斯拉确实做的不错。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aforce的数据,2023年,特斯拉Model Y成为欧洲最畅销的车型,年销量达到惊人的254,822台,同比增长85.2%,也是第一款欧洲年度最畅销车型的电动汽车。

此外,根据德国交通管理局(KBA)发布的数据,特斯拉Model Y还是去年德国最畅销的纯电动汽车,注册量约为4.58万辆。

蔚来李斌曾表示:“特斯拉是要成为大众,而蔚来会坚守自己的定位,就是BBA。”

而今,特斯拉用实际数据和实际行动,真的打到了“狼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外来者,一个新能源企业能够在欧洲汽车市场上,搅动风云?

或许答案很简单——品牌信任。


特斯拉通过当地建厂+直营模式,让欧洲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即使这中间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波折,却也实实在在地打消了不少消费者的疑虑,建立起足够高的品牌信任。(在中国市场,特斯拉也是如此)

品牌信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况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欧洲市场。

作为例证,其实欧洲2023年畅销榜Top50中,也有着中国车企产品入榜——MG ZS。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MG ZS 在欧洲市场上的销量达到了90415辆,同比增长了97%。

为什么?

名爵在欧洲消费者心中是个“老牌子”,1924年成立于英国牛津,2007年收归上汽集团。正是因为这种“历史加成”,名爵在欧洲市场倍受青睐,出口数据也就变得尤为好看。


总的来看,品牌信任难建立,物流能力不充足,体系能力不完备,地缘政治因素横生……中国车企想要出海到欧洲市场,真的很难。

而且不难预见一点,当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收关税的政策进一步落地,连带效应下,欧洲市场的情况还会变得更加复杂。

怎么办?

中国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成熟体系。尤其是在产品定义,以及零部件供应链建设上,中国新能源汽车更是“一骑绝尘”。

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能源汽车进攻“狼堡”,可不能让特斯拉专美于前。

出海,但要高质量的出海

“你可以看到一些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很早就开始布局,构建了完善的销售和售后网络。这些公司并没有库存过剩的问题。”

当被问及“欧洲港口堵满中国电动车”的相关情况时,莫索夫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örg MOSOLF进一步表述道:

“只要产品合适、定价合理,并且拥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市场需求自然会形成。同时,建立一个高效的售后服务网络也至关重要。”

Jörg MOSOLF的话言简意赅,直接指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需要重点提高的“质”。


其实,道理谁都明白,但车企们的选择却大不相同。在这一点上,零跑汽车和长城汽车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

5月14日,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共同宣布,零跑国际已经通过所有必要性审批,并组建完成。

零跑国际由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分别持股51%和49%,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并将由Stellantis集团中国区管理团队的忻天舒担任零跑国际CEO。

今年9月,零跑国际将首先在欧洲开启销售T03和C10,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拓展欧洲的销售网点至200家。同时,零跑国际也计划自今年第4季度起,进军印度和亚太、中东和非洲以及南美市场。


零跑汽车的选择很简单,让出部分控制权,借助Stellantis集团的欧洲市场体系力,实现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出海。这与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时,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而长城汽车则选择了“生态出海”这么一条看起来尤为艰难的路。

2024北京车展期间,长城汽车总裁穆峰表示:“今天的国际化关键词,变成了新四化:产能在地化、经营本土化、品牌跨文化、供应链安全化。它的实质其实就是生态出海,这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国际化战略。”

简而言之,长城汽车就是要“市场在哪里,就把工厂建到哪里,把服务体系扩展到哪里。”

具体到欧洲市场,2023年年底,长城汽车全面进军欧洲市场,大举进入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和瑞士8个国家。并随即启动地产销规划,开始研发中心选址,与当地经销商合作伙伴签署协议等。


重资产、重投入是长城汽车“生态出海”的特点优势,但也是缺点所在,毕竟如果遇到印度市场这种“不讲理的”,说不定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如果长城汽车真的能够走通这条路,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汽车出海,有了一种新的选择

“风浪越大,鱼越贵。”

显而易见,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想要出海到欧洲市场,正在变得愈加艰难。但越是这种市场未明之时,越有机可乘。出海难,门槛高,必然会把一部分车企挡在门外,那么率先进入到门内的车企,就是利益获得者。

退一步讲,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欧洲,也并非完全没有优势。

得益于中国内卷的汽车市场,各大车企早已练就了一身“金刚铁骨”。而在具体车型的产品力表现上,虽不能说是100%的“降维打击”,其大部分也是“优势在我”。

所以,高质量出海的重点到底在哪里?

我想:打造品牌信任,完善经销商体系、后市场服务体系,就是接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其中不会改变的一点,出海这块硬骨头,我们一定能啃下来。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231847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74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