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特斯拉国产落地,车企寄生模式终结,燃油车企被斗地主

特斯拉国产落地,车企寄生模式终结,燃油车企被斗地主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建约车评

备受瞩目的特斯拉在华合资建厂事宜终于落地,上海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竞争中最终胜出。

2017年6月22日,特斯拉发布官方说明:“为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特斯拉正与上海市政府探讨在该地区建设工厂的可能性。正如之前所沟通,到今年年底,我们的国产化计划将会更加清晰。特斯拉一直致力于深耕中国市场。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球各地市场,我们也不断在全球范围内评估潜在的制造工厂的选址。尽管我们预计大部分生产仍将在美国完成,但我们需要设立海外工厂以确保更多的当地消费者能负担得起我们的产品。”

自主车企“寄生”模式退场

按照中国本地的政策法规,特斯拉需与一个本土企业建立一家股比为50:50的合资公司,据上海媒体《每日汽车》报道,上海本土的一家非汽车制造类国企——上海电气集团成了特斯拉的合资伙伴,而不是上汽集团。

如果上述消息确切,特斯拉将成为中国第一家合资对象为非汽车制造类企业,且能够在中国落地生产的汽车制造商。我们可以称之为“特斯拉模式”,意味着以后所有外资车企在华建厂,将可拷贝既有成规选择与非汽车制造商合资建厂。

就外资汽车制造商而言,与本土车企合作的弊端非常明显:1、知识产权有可能泄露给竞争对手。2、为竞争对手带来远远不断的利润以及不断地为他们培养人才。3、本土车企在做大的情况下会与外方争夺话语权,增加内耗。

这一案例的落地,向中国本土汽车品牌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以后基本不要指望通过设立合资公司获取利润来反哺自主品牌的研发了。

从1985年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已有32个年头,这一策略的成果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大国,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条,培养了人才。然而,很多本土汽车集团依靠合资公司输血寄生,过着胸无大志的舒适生活,依附性生长的副作用是磨损了独立发展自主品牌的锐气。

哪怕没有“特斯拉模式”,放开股比也会是中国全球推进和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客观结果。对于所有的中国企业家而言,需将自己放到全球格局之中,调配资金、市场、技术和人才。

本土新能源车企无需哭泣

特斯拉入华国产,似乎是本土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噩耗,其实并不尽然。理由如下:

1、特斯拉在华产能有限,从工厂奠基,建成投产,产能拉升到达产,需要一个过程。

2、特斯拉只能覆盖一部分的市场区格,主要切掉的是豪华品牌的份额,占有率在15%左右。

3、本土品牌依然还可以享受种种的补贴,具有价格优势。

4、特斯拉的本土化运营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以马斯克那种可以起诉中国记者和消费者的作风,在华想大获成功并不容易。

特斯拉国产的好处显而易见:

1、特斯拉的大卖将带动中国消费者使用电动车新的浪潮,当有很多任在使用电动车时,是一种天然的消费者教育。

2、特斯拉的产品体验(美国用户满意度最佳)、服务体验(专属充电网络,越铺越广)会逼迫本土新能源制造商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完善服务体系。

3、将给中国带来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智能汽车供应链。围绕着特斯拉的制造基地,周边将会形成动力电池,具备支撑完全无人驾驶标准的感知零部件的供应链,本地化的验证、测试基地等。

4、会在中国本土培养大量成熟的人才,比如动力电池,因比如ADAS,包括生产经营等人才。车评君可以断言,特斯拉将成为中国本土车企的“人才运输队”。

特斯拉入华,将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包括用户的教育,产品质量的提升,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链和人才体系的成熟。特斯拉的作用犹如当初智能手机里的苹果,尽管是一条“鲶鱼”,但能够搅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进步。无需担忧特斯拉将吃掉很大的一块市场,且其他电动车企能够共同分享细分市场做大的红利。

燃油车企业的噩梦

电动车市场的快速普及,最受伤的是燃油车企业,是原有动力总成供应链。一班新兴的“野蛮人”以斗地主的方式,逐步抢走最大市场的占有者——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

2017年前5月,中国整体车市增幅跌落到3.71%,导致的结果是很多品牌出现了比较大的库存,这些库存分布在车企和经销商库中。为消化存库,汽车企业不得不加大促销力度,价格战此起彼伏,损害了车企和车商的盈利情况。

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就意味着燃油车市场持续下降。

当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达到8%时,燃油车市场的增长率大概率情况下是负的,此时有很多企业就会出现产能利用率不足、库存积压、经营状况下滑等状况。一些品牌比较差的车企会先在市场竞争中失败。

中国汽车产业一直面临产能过剩状况,汽车产业会不会陷入钢铁行业这样严重产能过剩的窘境,相信过不了多久。因为相比钢铁,汽车企业营业额更大,对就业税收拉升更大,地方政府不愿看到作为经济支柱的车企垮掉,会想尽办法为其续命。会导致大量的无效产能不能退出市场,造成整个行业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不死不活。

主管部门严控传统车企产能是非常正确的。

然而,对于燃油车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别被眼前的大好形势冲昏头脑,行业整体性产能过剩一定会发生,需要尽早绸缪,主动完成从传统动力向新能源动力的切换。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建约车评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3551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建约车评

热爱汽车,热爱自主,信奉科技,信奉市场。为你带来前瞻科技和产业深度报道。微信号: jianyuecheping

  • 252
    文章
  • 15181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