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反思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莫以爱之名伤害所爱

反思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莫以爱之名伤害所爱

中国汽车报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频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节奏以及方向,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进入了公众视线。然而,也有人提出质疑,政府爱新能源汽车,予以诸多优惠,强行在市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挤进去,这种简单粗放的做法,短期有效,却不可持续。确实,市场的得来是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切实需求,还是缘于补贴、牌照的诱惑,差别很大。政策利导下的市场虚假繁荣,能维持多久,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异,有什么样的隐患?值得思考。爱新能源汽车,就应该让它经历市场风雨变得强大,而不是无限庇护让它在“温室”中成长。

■爱之深 政策频出

2014年被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元年”,这一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有关新能源汽车政策出台最多的一年。车辆购置税免征、公车新能源化改革、明确推广应用“路线图”、对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扶持电价政策,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空前。2015年伊始,政策又有再迎红利的迹象,新能源汽车购置与使用方面的优待在陆续增加。

归根到底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政策的功劳:补贴。在国家和地方补贴政策白花花银子的双重推动下,硬是将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了百姓家。事实上,从2009年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开始,整个行业对政策就有非常大的依赖性。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是市场起步期,政府以各种方式给予补贴的目的是培育市场,是不可持续的,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去年以来飞速发展的成绩单背后是政府为成本居高不下的新能源汽车买单。这种用钱砸出来的“繁荣”,问题多多——自主新能源车企过于依赖政府,在研发产品上呈现出一种“重量不重质”的浮躁现象。然而,高额补贴不会永远存在,终有一天会退出这个舞台,自主车企靠政策来维持经营绝非长久之计。而从政府层面上讲,如果继续用丰厚的补贴来吸引车企发展新能源车,只会将车企引向一味逐利而不寻求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歪道上去。

■情之切 非理性引导

政策偏爱新能源汽车,但却爱得缺少章法。最初,大呼“弯道超车”推混合动力汽车,不久提出混合动力汽车是发展纯电动汽车的过渡性产品概念,随后,在纯电动汽车技术尚不具备科学发展条件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委开始大包大揽地力推以纯电动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在纯电动汽车商品化存在不能逾越的障碍,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主流的背景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依然畸形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一边倒地支持纯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被政策边缘化,成为政策的“弃儿”。时至今日,在市场对混合动力汽车接受度更高的现实下,政策对混合动力又开始有了松动。

国家政策没有对整个行业进行理性引导,会导致国内企业表现浮躁,一窝蜂地盲目铺摊子,造成产能过剩,企业亏损,使整个行业的基石岌岌可危。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所言,过多的推广项目有让新能源发展偏离轨道的趋势,会致使各大厂商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广上,新能源项目盲目上马。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概念很容易被“热炒”,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和精力去深耕产品,在示范区推广的背后,很可能带来产业的“空心化”。

■地方保护是病 得治

我国政府给予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在全球范围内都算是大的。诚然,对于新兴行业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推动是十分必要的,但大规模的补贴也让近些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广受诟病:圈钱圈地、地方保护等问题层出。

成也补贴败也补贴,说“补贴扭曲市场”好像有些言过其实,但事实上新能源汽车推广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地方保护问题一定程度上确实源于补贴政策。部分城市设立“地方目录”,给有竞争力的外地产品设置障碍。在一些省市,新能源汽车想进入某地销售,生产企业必须到本地投资设厂。类似的门槛设置,在各地并不鲜见。在现实操作中,往往这个城市的车企在那个城市拿不到补贴,给消费者带来很多不便和迷惑,也让新能源汽车发展演变成了“地方特色”。而一旦患上地方保护的病,就很难医治了,且会愈演愈烈。

■牌照优惠 诱惑有限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远没有走向成熟。“只有50%左右的销量来自于私人消费。”叶盛基直言,即便是私人用户,也大多不是因为受产品本身吸引选择新能源车。“有限购政策的城市新能源车销量可能好一些,非限购城市的消费者购买较少。”

汽车限购渐渐成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必杀技”。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城市加入“限购大军”。几乎所有汽车限购城市在对燃油车扣上大锁的同时,都给购买新能源汽车留了一条康庄大道:大把的牌号任你摇,免费的车牌直接拿,妥妥的补贴塞你兜。于是每每有城市宣布汽车限购,就会有一种声音随之而来——“新能源汽车的机会来了”。

画面真有这么美吗?事实上,挥舞着钞票要买车的消费者也并不一定就领情。在北京市2014年度小客车购车摇号中,227万申请者争夺13万块燃油车车牌,惨烈状可见一斑。而新能源汽车这边呢?一年过后,2万个指标绰绰有余,弃购比例达到68%。

靠牌照诱惑消费者去买新能源汽车,目前看来并不符合市场规律。市场经济下,做出购买行为是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以及使用环境都尚不成熟的当下,要让大部分等待买第一辆车的消费者,怀揣“为子孙后代留一抹绿色”的高尚情操去血拼新能源汽车,实在是强国民素质之难。摇不到号而买新能源汽车满足急切出行要求的人,有,但也只是少数。新能源汽车要走得远应该靠产品实力说话,而不是仰仗政策的畸形滋养。

■借力政策 尊重市场

政策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这里面肯定有问题需要反思。”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表示,“我们的政策更多考虑如何促进产业发展,考虑消费者的意愿相对少一点,可能使政策的方向跟消费者需求不匹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指出:“现在我国二三线城市和城乡交界处低速电动车已经悄然兴起。因此,当前情况下,在以政府主导的常规路径为主的前提下,也应该推进以市场导向的低速电动车发展的路径,这样才可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电动车发展的目标。”

■爱而不当 会成殇

好的政策可能是“特效药”,在短期内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能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一旦政策制定得不合理,则会极大地扰乱市场,阻碍行业健康发展。无论如何,过分依赖政策的后遗症不可忽视。

专家分析指出,我国具有发展新能源车的优势环境,但在政策层面,仍有很多环节值得反思。新能源汽车市场过分依赖政策,从企业产品研发,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产品市场化应用,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政策扶持。长期如此,一方面会抑制产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政策消失时,纯电动汽车市场难以拓展的风险。

哪怕因为政策利好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也有可能只是镜花水月,甚至有可能反噬。新能源汽车短期内难以突破的产品性能不够成熟、价格偏高、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瓶颈,消费者越多有可能隐患越大,一旦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因各种不便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口碑,对新能源汽车的不信任感将充斥整个社会,信任一旦坍塌,后果不堪设想。也许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发展才是新能源汽车该走的路,而不是一味指望政策庇护,不要以爱之名伤害所爱。

来源:中国汽车报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37468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6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