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企业
  4. 1月新能源销量:别自欺欺人,大趋势很明显了

1月新能源销量:别自欺欺人,大趋势很明显了

汽车公社

“没有一个冬天无法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30多天以前,在《2022年新能源销量:650万辆成了,850万辆干就完了》中,用了这样一句话当做开头。


至于背景则为刚刚结束的2022年,除了芯片持续短缺、补贴彻底进入退坡倒计时,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疯狂暴涨,再度成为整个行业的黑天鹅,每家车企都被折磨的苦不堪言。

但就是身处这样的不利大环境下,中国新能源市场还是实现了远比想象中更大的绽放。无论是销量,还是质量,都在比翼齐飞。而作为旁观者,亲眼见证了如此变化,无疑令人感到愈发欣慰。

或许,也恰恰因为有了上述向好趋势作为绝对背书,根据乘联会专家团队的预测,正在进行中的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很有可能将达到850万辆,渗透率将达到36%。

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刚刚过去的1月,碍于种种不可抗力,譬如新能源补贴退坡带来的冲击,以及疫情过后终端消费活力仍处在冗长恢复期,催生出了愈发繁多“等等党”的存在,加之春节假期的影响,整个大盘的表现并不算太好。

不过,还是能够发现很多深刻的趋势,进而有了今天的文章标题。

有它俩,无须担心

本段开篇,话不多说,直接上数据。

从乘联会发布的成绩单来看,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8.9万辆,同比下降7.3%,环比下降48.2%。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3.2万辆,同比下降6.3%,环比下降48.3%。


与此同时,1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26.8%,较2022年1月19.4%的渗透率,提升7.4个百分点。1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39.4%。1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25.7%,较2021年1月17%的渗透率,提升8.7个百分点。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43.8%。

平心而论,见证了上述结果后,必然会有唱衰者认为今年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处境与增势可能并不会如预想中的那般乐观。作为反驳,更想说:“别着急,等一等,时间会给出答案。”

毕竟,无论承认与否,电动化转型的汹涌浪潮,远比所有人想象的还要猛烈。由此将视角继续放大,试问为何中国新能源市场会迅速变得这般欣欣向荣?难道只是因为那张所谓“绿牌”政策的收紧?难道只是因为油价的疯狂上涨?

实际上,因为样本容量足够巨大,势必会有部分消费者带有类似的想法。但对于更多消费者而言,尤其是那些动辄下订几十万元新能源车的用户,牌照与使用成本必然不是促使他们做出决定的关键。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只剩: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综合产品力已经实现了反超,所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订单。也恰恰因为这样,顺势催生出了多款现象级的产品。

它们的存在,已然将各自所处细分市场曾经的燃油车霸主,纷纷斩落马下。潜台词好像在说:“大人,时代变了。”

况且,不要忘记,即便整个1月的车市大环境并不算友好,但是两家“大魔王”比亚迪与特斯拉还是给予了非常强势的回击。

2023年,也恰恰因为有了它俩的存在与突出贡献,好似无需太过担心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势头。相信最终依然会和起初预测的一样,继续回响着震耳欲聋的“涨声”。

换言之,“850万辆,36%”并非没有可能完成。

该担心的,是它们

趋势的变化,新能源车对于燃油车产品力层面的超越,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层面的自嗨,而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东西。


作为最有力的论据,刚刚过去的1月,首先从乘联会发布的轿车销量排行榜来看,大众新朗逸、日产轩逸、大众速腾、宝马5系、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等合资品牌热门车型,均出现了同比的大幅度下滑。

相比之下,前十五名中,比亚迪海豚、特斯拉Model 3的逆势上涨,显得尤为突出。与之类似,SUV销量排行榜中,比亚迪宋家族以月销49,709辆的表现,毫无悬念的夺魁,甚至一举拿下“中国车市全品类销冠”。

它的身后,无论是长安CS75、哈弗H6也好,奔驰GLC、宝马X3、大众途观也罢,纷纷出现了大幅度的同比下跌。而排在榜单第四位的比亚迪元PLUS同样在逆势向上。


事已至此,不禁感叹,如果说早几年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结构更像是呈现“哑铃状”分布,10万元以下与30万元以上,电动化的攻势更为猛烈,那么自2023年开始,“腰部”也在变得愈发丰满。

更简单来说,燃油车固守的10-30万元腹地,已然遭遇到了新能源车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越来越多玩家的加入与发力,类似的溃败只会越来越大。

并且在我看来,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格局实际上已经慢慢固化,头部梯队已经形成了“两超多强”的局面。

关于“两超”,相信没有任何悬念,代指的必然是比亚迪与特斯拉。究其原因,还是双方无论在体量上,供应链成熟度上,产能储备上,甚至线下销售渠道上,已经与其它人拉开巨大的差距。


“多强”更多代指的还是,例如蔚来、小鹏、理想、问界、极氪、埃安般的新势力造车或者传统自主品牌孵化出的独立新能源车企。

至于能够入围的理由,更多还是因为经过沉淀,当生存的问题得以解决,无论产品规划层面、研发层面、品牌层面,还是营销层面甚至服务层面的优势,都被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而上述所有人,除特斯拉之外,都是中国车企。相比之下,留给合资品牌的机会真的不多了,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全新赛道的内卷程度,令它们无所适从。


“该担心的,是它们。”

文末,更想说,就像本段小标题写到的那样,无疑就是对于其处境最好的形容。曾经那段躺着赚钱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此刻,一边是中国新能源市场热火朝天的疯狂量变,一边是合资品牌望眼欲穿的无可奈何。

别自欺欺人,大趋势很明显了。


来源: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95672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43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