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分时租赁行业正在深度洗牌,活下来或迎新的发展

分时租赁行业正在深度洗牌,活下来或迎新的发展

2018年以来,多家分时租赁企业被曝出退押金难,也有企业先后倒闭退出市场。分时租赁是否为“伪需求”?商业模式是否可行?未来发展机会如何?

核心观点

商业模式不成熟、资本退潮、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是引发分时租赁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主因。前期多数分时租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尚未得到验证,但资本大量进入助推行业非理性发展。部分企业快速扩张并非自身内源性增长导致,而是受到外部资本裹挟前行以及跑马圈地影响。在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后,资本退潮+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导致部分企业陷入困境。

处于调整期的分时租赁行业出现新态势。一是车辆保有量增长与闲置现象并存。二是市场出现分化,头部企业显现。三是业务布局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下沉。四是资本市场降温,投融资活动减少。五是新技术应用加快,部分企业开始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短期调整难以改变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分时租赁市场还在不断成长,市场交易规模有望突破35亿元;2018年11月APP用户规模和APP日均总使用时长分别为952.4万人、11万小时,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4.5倍。分时租赁市场需求真实存在,并非“伪共享”。我们预计,分时租赁行业经过此轮深度洗牌与调整后,还将迎来新的发展。

分时租赁行业或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扶持,企业在这一轮深度洗牌中,需要调思维、慎扩张、重运营,静候新的发展机遇期。虽然分时租赁已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肯定和鼓励,但面对分时租赁行业在洗牌期集中爆发出的押金风险、安全监管、无序发展等问题,还需要政府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及早出台政策进行规范,引导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01分时租赁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

1.1 前期多数分时租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尚未得到验证,但资本大量进入助推行业非理性发展

分时租赁是出行领域的新业态,其商业模式还处于验证阶段。国内分时租赁始于2012年左右,但真正快速发展是在2015年以后,短短4年内国内分时租赁车辆保有规模已突破20万辆。但伴随分时租赁规模扩张的并非是成熟的商业模式,而是各家企业还在不断验证中的商业模式——是以燃油车还是以电动汽车模式为主,是以自由流动模式还是以固定点取还车模式为主。目前各企业还在不断探索最适宜布局的城市、车辆投放的经济规模、网点最优布局策略、车辆利用效率和用户体验提升途径以及盈利方式等,各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没有真正跑通,多数企业均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资本追逐风口快速进入分时租赁,行业呈现非理性发展。伴随着分时租赁风口来临,资本开始关注并快速进入,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初创企业涌现市场,分时租赁注册企业短短几年超过400家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至2018年分时租赁行业公开信息的融资事件超过39起,累计融资规模超过22亿元。资本进入是分时租赁行业非理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分时租赁是车厂电动汽车产能和库存消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导致行业非理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某分时租赁运营商为例,其采取了以燃油车随取随用的商业模式,但在商业模式没得到充分验证的情况下,其经营在快速扩张后陷入困境。从商业模式来看,该企业主张利用中高端燃油车打造差异化出行体验,为更好地满足客户出行需求和体验,并采取了“按分钟计费+自助租车+随时随地取还车”的运营模式。相比主流分时租赁模式,其商业模式有三点差异:第一,战略定位不同,其定位于中高端第二,使用车辆类型不同,以合资燃油车为主打车型,主流分时租赁则普遍选择新能源汽车,且车辆多为A00级,购置成本较低;第三,车辆流动模式不同,其使用的是随地取还车,而主流分时租赁模式普遍采用固定网点取还车。

这三点差异性虽然提升了企业客户用车体验,但也加重了其车辆购置和租赁成本以及运维调度成本和停车成本,为其经营不善和后续陷入资金困境埋下了隐患。该企业盈利模式与主流分时租赁模式一样,主要依靠车辆租金收入,盈利来源相对单一。

1.2 部分企业快速扩张非自身内源性增长,而是受到外部资本裹挟前行以及跑马圈地影响

部分企业进入分时租赁行业并选择快速扩张,受多重因素影响。一是追逐共享出行风口,一拥而上发展分时租赁,希望在该赛道提前进行卡位;二是企业快速跑马圈地,占领市场,希望通过快速规模扩张打败竞争对手,从而成为行业的头部企业;三是受外部资本裹挟,部分企业在资本的助推下快速将企业做大,抢占市场份额,并成为行业头部企业,提升估值,然后寻求资本接盘或者被收购,创始团队和早期投资者顺利获利退出。这种做法是一种典型的投机心理,事实证明也不适用于重资产和重运营的分时租赁行业。在发展初期,部分企业选择快速扩张,并非源自内源性增长,在自身业务还没夯实的基础上,很容易因扩张过快带来经营问题。

1.3 在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后,资本退潮+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导致部分企业陷入困境

多数分时租赁企业属于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在资金、技术、资源、渠道等方面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在行业进入调整期后,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快速变化,在商业模式尚未得到验证、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以及资本退潮的情况下,易出现融资不畅、资金短缺等问题,进而被迫关闭业务,退出市场。如某企业3年内完成六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超过5亿元,其在资本的加持下业务扩张至六个城市,车辆规模快速超过8000辆,但近期因资金问题陷入困境。

某企业融资历史一览

1.4 分时租赁行业加快步入调整期,未来行业洗牌持续是必然走向

分时租赁行业在经历短暂的快速发展之后开始洗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企业开始倒闭,如国内从2017年开始友友用车、EZZY、麻瓜出行、中冠共享汽车等企业先后宣布倒闭,国外分时租赁标杆企业Autolib在经历长达7年亏损后宣布停止运营;第二,部分企业进行股权转让,国内首家新能源分时租赁企业易卡租车以及绿狗租车先后进行了挂牌转让;第三,企业开始走向合并,如2018年4月宝马和戴姆勒宣布合并旗下分时租赁等业务;第四,部分企业开启业务转型升级,如北汽轻享科技由分时租赁运营商转型为科技服务企业,通过T2B2C模式赋能共享出行行业,同时将旗下分时租赁业务转入华夏出行。

倒闭、合并、股权转让、转型升级等无不昭示着分时租赁行业已经进入深度洗牌,而停运、裁员、欠薪、甩卖车辆、退押金难、融资难等关键词也更加凸显了分时租赁行业的运营困境。

2017年以来分时租赁行业洗牌表现

未来2-3年,国内分时租赁行业洗牌还将持续,判断依据主要有三点:第一,行业发展过快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洗牌与整合。国内分时租赁市场自2015年以后发展较快,伴随共享出行风口的升温,市场上快速涌现了一批分时租赁运营企业,企业数量曾一度超过600家,规模和实力良莠不齐,面对非理性发展行业需要进行调整;第二,目前分时租赁行业发展还不成熟,商业模式尚未完全跑通,企业普遍没有实现整体盈利,在行业迎来规模化盈利契机之前,洗牌还将持续;第三,在资本市场进入寒冬时,资本方投资较为谨慎,分时租赁投融资活动降温,没有外部融资输血,一批运营商将因资金链断裂和自身经营困难而倒掉。

未来几年,拥有资金、资源的领先企业会继续快速拓展,进入更多城市,期间将会收购整合许多地方型分时租赁企业。小的企业由于车辆规模、网点不足,难以获得进一步融资,继续倒闭退出市场。

02处于调整期的分时租赁行业出现新态势

2.1 车辆保有量持续增长与车辆闲置共存

共享车辆保有量继续增加。自2015年以来我国分时租赁车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之势,投放车辆数量开始快速增长,据权威人士估计,截至2018年底总保有量预计超过20万辆以上,其中95%以上为新能源汽车。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时期,部分企业并未停止扩张步伐,还在逆势扩张,如长安出行和欧拉出行加快分时租赁业务布局,2019年1月EVCARD宣布10000辆全新荣威Ei5正式投入运营,华夏出行计划2019年布局城市达到40个、车辆规模达到4.1万辆。

我国分时租赁车辆增长情况

共享车辆闲置现象突出,部分已进入二手车市场被甩卖抛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初期企业为了跑马圈地,规模扩张较快,车辆投放无序;第二,共享车辆利用率不高,大量车辆长期停放在停车场,积灰很重,逐渐成为僵尸车,占用公共停车资源;第三,前期投入的新能源车辆续航里程和产品质量堪忧,逐渐满足不了运营需求。目前有媒体曝出,大量共享汽车进入二手车市场被抛售,这也客观反映出目前分时租赁企业经营出现问题。

部分二手共享电动车甩卖价格

2.2 市场出现分化,头部企业显现

2018年以来,伴随着分时租赁行业加速洗牌,市场出现明显分化。一方面,部分拥有整车厂或国企背景的企业继续扩张,如EVCARD、首汽GoFun、盼达用车和华夏出行等在车辆投放和城市拓展上并没有因行业进入洗牌期而停止。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技术和背景较弱的小企业因经营困境开始加速退出市场,如麻瓜出行、中冠共享汽车、位位用车等。

从市场格局看,头部企业逐渐开始出现。EVCARD、首汽GoFun、盼达用车和华夏出行已成为分时租赁行业的头部企业,投入车辆规模分别为4.5万辆、3万辆、2万辆和1.8万辆,布局城市分别达到64个、76个、12个和18个。4家头部企业合计投放车辆超过11万辆,约占全国50%的市场份额。

分时租赁头部企业情况(截止2018年底)

2.3 业务布局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从区域分布看,分时租赁业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并向二线和三线城市拓展,其中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分时租赁车辆保有量分别占69.6%、19.2%、11.2%。一线城市因具有限行限购条件、庞大的客户基础、消费者认知度高、示范标杆性强、政策效应好以及靠近资本方等优势,从而成为众多分时租赁运营商布局的重点。然而,牌照稀缺、停车位紧张、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也造成了一线城市分时租赁运营压力更大。基于此,部分分时租赁运营商将业务布局的重点逐渐转向二三线城市。

我国分时租赁区域布局情况

2.4 资本市场降温,投融资活动减少

从投融资情况来看,2013年到2019年2月国内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共计43起,累计融资规模超过24亿元。其中,2017年是分时租赁融资活动最为活跃的一年,发生融资事件22起,融资金额超过14亿元。但2018年行业迎来拐点,融资事件和融资规模呈现快速下降,特别是下半年资本市场进入寒冬后,分时租赁领域仅发生了一起融资事件,融资活动明显减少。直至2019年才有新的融资事件披露,2月立刻出行宣布完成千万美元级别B+轮融资。2018年分时租赁市场融资活动减少或与资本市场融资环境阶段性触底、分时租赁企业经营问题集中爆发以及商业模式尚在探索期等有直接关系。

我国分时租赁领域融资情况

2018年以来分时租赁企业融资情况一览表

2.5 新技术应用加快,部分企业开始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分时租赁是各种新技术应用的最佳实践场景。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将从多个方面降低共享汽车的运营成本,提高车辆利用率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从而为共享汽车行业提供更多发展的想象空间。目前部分企业开始着手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在分时租赁领域中的应用。EVCARD正在开发“自动充电+自动泊车+分时租赁+一键取还车”的示范项目,通过示范运行加速推进“最后一公里”的无人化智能停车充电技术工程应用等,预计项目将于2019进行路测和用户体验。GoFun出行计划2019年在江苏和成都投入运营1000辆自动驾驶车辆。盼达用车在重庆获得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并将联合百度落地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运营。

虽然“无人驾驶+自动泊车+自动充电+分时租赁”能够为行业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受限于技术进步、成本、法律法规等因素,短期内很难改善分时租赁行业面临的困境。

部分分时租赁企业自动驾驶技术布局情况

03短期调整难以改变行业长期发展趋势

3.1 分时租赁市场在不断成长

分时租赁交易规模、用户量和使用时长等方面都在不断增长。根据易观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分时租赁市场交易规模在以三位数增长,2017年市场交易规模已达到17.29亿元。根据极光大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装有共享汽车行业App的用户规模达952.4万,同比增长达1.4倍,行业渗透率提升至0.87%;共享汽车行业App日均总使用时长达11万小时,该数值在年初仅为2万小时,增长达4.5倍。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分时租赁在出行用户群体中的接受度在不断提升,用户教育已出现明显成效。预计未来分时租赁作为出行市场的细分领域,还会存在发展空间,并不断扩大市场规模。

2015-2020年我国分时租赁市场交易规模及预测

我国共享汽车行业APP用户模式和使用时长增长趋势

3.2 分时租赁市场需求真实存在

分时租赁作为以一种新兴出行方式,是公共交通出行与私家车出行的重要补充,其存在客观需求基础。

第一,分时租赁定位中短途出行,能够有效弥补10-50公里出行市场缺口,并且与网约车、私家车出行相比,是一种高性价比出行模式。中金公司测算结果显示,在市区30km/h下,滴滴快车在典型城市每公里出行成本为1.6-3.5元,而分时租赁每公里成本为0.4-1.2元;滴滴报告数据显示,私家车出行成本为1.66元/km(不计时间成本),明显高于分时租赁出行成本。

第二,分时租赁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场景出行需求,如跨城出行、旅游景区用车、科技园区晚上用车、政务用车、核心商圈用车、通勤需求以及机场、火车站等接驳用车。

第三,分时租赁存在客户基础,截至2018年底,中国汽车驾照持有人数已达3.69亿,而私家车保有量仅为1.89亿,二者之间存在约1.8亿的自驾需求缺口,因此分时租赁具备广泛的客户基础。同时,一些城市对汽车进行了限购和限行,也催生了汽车共享的需求。

各种出行方式成本对比

我国私人小汽车与汽车驾驶人增长情况

3.3 分时租赁仍是大企业布局共享出行的战略选择

分时租赁经过洗牌调整,市场玩家出现明显变化,小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而大企业却仍将分时租赁作为布局共享出行的战略选择。

一是科技巨头拓宽业务范围,探索多元化盈利渠道。出行巨头滴滴旗下小桔车服先后在杭州、宁波、泉州、淄博和西安等5个城市上线了分时租赁业务,在自营的基础上,以共享汽车开放平台模式落地租车业务。

二是部分车企价值链从制造向出行服务延伸,积极通过分时租赁等汽车共享业务,探索向出行服务商转型的战略路径。如国外方面,PSA、雷诺在巴黎推出汽车共享业务;大众宣布将于2019年第二季度在柏林推出“We Share” 汽车共享业务且计划投放1500辆共享电动汽车;丰田在檀香山推出首个汽车共享服务,日产计划扩大e-share mobi汽车共享服务。国内方面,长城、东风、一汽-大众等在2018年纷纷推出汽车共享出行品牌和业务,城市布局和车辆投放规模逆势增加。

三是出行需求场景多样化和复杂性促使汽车巨头从竞争走向合作。近日宝马和戴姆勒宣布投资10亿欧元(76.2亿人民币)整合各自拥有的出行服务,联手成立5家出行合资公司,以挑战Uber、Waymo和滴滴等来自科技领域的竞争对手。双方成立合资出行集团的目的是为了在网约车、电动汽车快充、便捷停车与汽车租赁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两巨头合作有助于资源共享,提升运营效率,形成专车、共享、充电、停车以及其他交通出行方式在内的综合性出行解决方案。

2018年以来大企业共享汽车布局情况

戴姆勒-宝马共同设立的5家出行企业及业务领域

3.4 分时租赁依然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分时租赁行业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技术的快速提升、网点布局和车辆规模的增长、消费者接受度的提高以及商业模式的成熟等,未来几年分时租赁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罗兰贝格预测,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分时租赁市场将保持约45%的年复合增长率,2025年分时租赁汽车数量将达60万辆;佐思产研预测,2020年和2022年我国分时租赁车队规模分别达到90万辆、280万辆。我们预计,分时租赁行业经过此轮深度洗牌与调整后,未来或将迎来新的发展。

04分时租赁行业还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分时租赁获政策鼓励。2017年8月8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分时租赁发展。该意见首次明确和认可了分时租赁的合法地位,对行业发展起到了激励作用,增强了企业信心。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分时租赁行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了其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城市居民出行、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意义,具有前瞻性地出台了鼓励分时租赁发展的政策,如海南、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保定等省市。

国家和地方分时租赁政策出台情况

分时租赁还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分时租赁行业进入洗牌期,企业因运营情况不理想而出现倒闭潮,融资难、退押金难、欠薪、裁员、业务收缩、车辆闲置与甩卖等问题大规模集中爆发,车辆安全、押金监管等风险继网约车与共享单车之后也更加凸显,行业发展形势十分不容乐观。因此,还需要政府充分认识分时租赁新业态存在的问题,及早出台政策进行规范,引导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有:第一,进一步明确分时租赁在城市交通出行以及共享出行中的定位;第二,建立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实现人车共管;第三,尽快发布实施分时租赁管理办法,明确分时租赁平台公司、承租人等各方权利、义务,保护各方合法权益以及保障用车安全;第四,各地出台税收减免政策以及制定优惠的停车收费措施;第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出台押金专项管理办法,确保用户押金和资金安全。

05分时租赁企业需要调思维、慎扩张、重运营以及活下来

调思维:分时租赁行业是一个重资产和重运营的行业,典型的“融资--扩张(烧钱)--融资--再扩张”的互联网打法并不适于该领域,无法在短期内凭借这种做法打败既有市场参与者,也很难通过资本烧钱形成市场垄断。既有企业需要调整思维,改变战略,更注重运营和效率提升,不断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新进入者需要更加慎重。

慎扩张:盈利难是分时租赁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商业模式不成熟、客户需求不足、单车订单低的情况下,规模扩张越快,就意味着投入越大、亏损也越大。在行业进入洗牌时期,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企业的规模扩张要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相适应,并从注重城市布局、规模扩张逐渐转到运营服务、业务盈利和商业模式塑造上。

重运营:分时租赁企业要从追求发展速度和注重规模扩张,逐渐转向注重运营,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找车、充电、停车、车辆清洁、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线下运营能力,增强用户体验,提高客户粘性和复用率,力争实现单城以及规模化盈利。

活下来:在分时租赁行业进入深度洗牌时期,只有活下来才能分享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第一,建立顺畅的融资渠道;第二,寻找地方政府、大企业支持或者与整车企业建立合作;第三,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丰富业务类型,探索多元化盈利方式,还有要注重降本增效。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88404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1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中国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政策和学术研究平台。平台由中国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和行业人士自愿参与,是国家在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第三方智库。

  • 171
    文章
  • 9549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