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车如流水马如龙,分时租赁跌宕启示录

车如流水马如龙,分时租赁跌宕启示录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大分裂时代。但是在江南大地上的南唐国,却是难得的繁华地界。当地的经济异常繁荣,借用南唐国主李煜的诗词来说,就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而在闹市中,有一门生意是异常火爆——“共享马车”。 

当时南唐各大城市里,商家租赁马车的生意却是无比火爆,美其名曰“长车”。由民间的商家提供马车,租给普通百姓。做工十分考究舒适,基本是按时辰或租用天数来收费。 

这大概是我们所说的共享出行的前身了吧。

1.jpg

回到现代,随着共享经济的火爆而再次热起来的明星行业———“分时租赁”,这是个很诡异的行业,每每以为它要迎来“春天”的时候,接着又来了一股“寒潮”来浇灭它。许多人忍不住呐喊:经历了无数浪潮,跌宕起伏的分时租赁何时才能成功上岸?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讲述分时租赁出海远征的故事。 

很多人以为,分时租赁是近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事物。其实早在1948年,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共享合作社就诞生了——Sefage在瑞士苏黎世成立。在Sefage里,某个会员租用完合作社提供的汽车后可以将车钥匙交给下个使用者。这被认为是分时租赁的雏形。 

而现代分时租赁模式的第一个实践者是出现在2000年。Zipcar于2000年成立,率先将互联网、射频识别和无线通讯技术应用于汽车租赁行业,创立了自助式租车经营模式,被认为是分时租赁的起始标志。

2.jpg

到2008年,多家汽车租赁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汽车共享项目,包括戴姆勒旗下的租车平台Car2go成立;赫兹公司推出了Hertz on Demand;Rent-A-Car公司推出WeCa......直到2010年,不同的P2P汽车共享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分时租赁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国外如火如荼,分时租赁开始迎来爆发期时,国内才刚刚准备迎来它扬帆出海的准备。被称作国内Zipcar的车纷享,几乎是迟了10年的时间才到来。 

笔者专门跑去了魔都隔壁的杭州浪,想着顺便去体验一把国内分时租赁的元祖企业“车纷享”。“不好意思,我们拱墅区的网点已经撤了,目前杭州只在下沙有网点,而且只有众泰E200一款车型。”拨通了联系电话,却得到车纷享客服人员这样的回应。 

后来跟杭州的朋友聊起这件事,他们都摇着头说:“可惜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在杭州已经只闻其名,不见其车了。” 

这个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成立于2010年10月,车纷享的前身是叫Evnet,应该算是国内分时租赁第一个运营的平台了。 

那时候,大众几乎都没接触过电动车,也没有分时租赁的概念。但是创始人来晓俊却凭着在汽车圈的工作经验,认为汽车共享必定会成为下一个热门领域。 

车纷享一开始就是模仿zipcar的运营模式,是一个会员制的分时自助租赁平台,向会员提供最短到小时为计费单位的汽车租赁服务。车纷享是向消费者承诺24小时服务,但是刚开始团队只有8个人,为了降低成本甚至连客服都没有。所以,他的团队轮流住在公司,电话就放在值班室的床头边,接到电话就半夜出去抢修维护,每天都要解决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

3.jpg

一个行业的初始阶段是最艰难的,没有成熟的设备、没有完善的系统,市场的培育程度也极其低下。一开始来晓俊他们连一个电器元件都是亲手焊接的,车纷享可谓是全DIY系统。 

当时车纷享有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有杭州政府的得力相助,而复制Zipcar的模式,以会员制等方式运营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车纷享唯一需要担忧的就是分时租赁的市场是否受大众所接受。教育市场是痛苦的,好在后来者越来越多,大家慢慢接受了这种方式。 

先行者不并一定都有优势。车纷享可能走得太快了。后来领投车纷享A轮融资的盈动投资,其创始合伙人项建标回头来看,觉得五年前的这笔投资太超前。他认为初创企业做共享汽车,受制于重资产,取车还车网点不够,停车成本太高,各种为难。 

但车纷享在杭州投放运营,是一个好的标志,国内的分时租赁正式起航。 

同样在2013年,《中国汽车报》打造的“易卡”出现在大学里、吉利主导的“微公交”也悄悄地在杭州起航,后来的霸主EVCARD在同年也加入了首批吃螃蟹的企业。他们对于其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实验,最终都指向了分时租赁模式。 

而分时租赁的兴起,其实和出行成本脱不了关系。使用分时租赁,用车成本只有出租车的二分之一都不到,所以从2006 年,欧美等18 个国家1.17 万辆分时租赁用车的规模到2014 年变成33 个国家10.4 万辆,数量不断增加,而有趣的现象是彼时国际油价也是大规模攀升的高位。使用电动车的分时租赁优势更加明显。 

在中国,分时租赁起步晚,前期也是处于试水状态,但风平浪静中却不乏暗涌。在2015年分时租赁迎来爆发的一年。而传统车企的不断加入无疑是加大了其爆发的力度。 

为什么是2015年?有专家说是因为共享经济逐渐在发酵,UBER、滴滴当时已经开始打起价格战,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不断在提高,分时租赁也到了该爆发的时候;但也有的人冷静地分析,认为时候未到,现在仍然是小打小闹。

4.jpg

有个数据,2014年单独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就超过70个亿,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补贴规模可能达100个亿。但是据工信部统计,2014年中国共生产8.39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乘用车5.45万辆,只占65%。 

当年笔者听到一个有点意思的传闻,分时租赁的爆发是因为那时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大量补贴,其产量快速增长,但是当时市场却有限,主机厂只有通过分时租赁的形式把存货清出去。 

回过头想想,也许这是北汽新能源这么积极与富士康合作,成立“北京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原因之一。 

时间要倒回2014年。那时候富士康还深陷“跳楼门”,但却无碍它进军汽车界,与北汽新能源联手打造出行服务。 

几乎是春节假期刚过,2月20日,在北汽新能源公司中的一辆绅宝EV电动车的试驾中,下来了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与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他们都微笑着跨出车门,相视一眼后会心地笑了。随即北汽新能源与富士康一拍即合,展开一系列关于新能源的技术合作。 

恒誉的建立几乎没有什么困难,有北汽这样的主机厂撑腰,也有富士康这样的制造商支持。与车纷享、易卡这些创业公司来说,可谓占尽了先天的优势。 

2015年2月,旗下“GreenGo绿狗租车”正式上线,直接实行分时租赁的模式,在北京市首批投放了500辆北汽新能源生产的E150EV电动车。

5.jpg

“恒誉”当时口气也很大,声称“绿狗租车”是“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公司”。可见,北汽新能源当时在分时租赁上野心之大。但历史总会告知我们,并不是胸怀大志的都能功名成就,绿狗租车也不例外,但这都是后话了。 

根据媒体不完全的统计,单单是2015年,全国范围内就有近百家分时租赁企业成立,而分时租赁的玩家背景逐渐分为三大派系:传统车企主导、科技互联网创业公司、大型租车公司。 

玩家的不断加入,企业的短板逐渐显露,运营效率提不上,盈利模式找不着,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车运营租赁牌照的相关政策实施,这些成为了阻碍企业扬帆前进的因素。 

易观的《2018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分析报告》中认为,分时租赁发展历时7年,就会结束了第一波爆发式的增长,整体行业步入了深度的整合期。 

而分时租赁的确猝不及防就进入了第一次大浪潮洗牌期,但倒下的多数是只有互联网背景的创业公司。 

2017年10月25日这一天,位于北三环附近的一个办公地点里弥漫着凝重的气氛。办公室的摆设一如往常,“EZZY”的LOGO还是很醒目地钉在墙上,似乎看不出这家企业正在面临着命运的抉择。

6.jpg

但从员工的面容还是能看出一丝的惆怅与无奈。他们坦露公司创始人兼CEO付强已于24日晚间召开内部会议宣布“公司解散”,进入清算程序,原因为公司资金链断裂。

而付强,那天始终没有出现在办公室。 

就在离破产还有5个月的时候,EZZY还花了不少钱在北京希尔顿酒店举办了一场发布会,宣布启用新的品牌形象、上线奥迪A3 等燃油车型。

在发布会上,这位从未接触过汽车行业的创始人付强,慷慨激昂地形容这是一场“追悼会”,意为同过去告别,启动全新的战略部署。看似拥有着无限曙光,殊不知,五个月后成了真的“追悼会”。 

当时,EZZY还宣布将把运营区域从北京扩展到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并预计今年实现全国 5000 辆车的布局。同时口口声声地宣称其用户已经累计达到10万+。然而截至公司内部宣布解散,该公司仍然只在北京一地运营,运营车辆实际仅为 120 辆。该公司工作人员还证实,真正缴纳押金的注册用户约为 1800 名。 

有的人说,EZZY是死在太过“张狂”与不自量力,但回顾起EZZY的失败,付强并不这样认为:“当时每一个牛逼都是含着泪吹出来的”。 

对于商业模式,当时,几乎所有的分时租赁企业都在想着什么方法可以赚回本钱。他们并没有探讨过其在用户体验这一方面的问题,导致在分时租赁的开始那几年并没有普遍受到市场的认可。而EZZY无疑是一个冲锋者。它一直在摸索,怎样能在保证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 

当然,因为其巨额的运营维护成本、运营效率低下,资金链的断裂导致它最终失败了。但是付强一直在强调“我们的失败只能证明我们自己的失败,并不能代表整个共享汽车行业”。 

的确,一家企业的失败并不代表这个行业的失败,但是当曾是知名的企业也落得此遭遇,甚至死在小企业前面,这可谓泼了分时租赁行业的一大盆冷水。 

与EZZY一样是中途转型进入分时租赁行业的友友用车,成为了首家在分时租赁行业中倒下的知名企业,甚至是死在了EZZY之前。 

友友用车的前身是由余健第二次创业的友友租车。

7.jpg

说起为什么会创立友友租车,余健讲了一个有趣的经历,那是发生在北京胡同里的故事。当时晚上他跟朋友吃饭,对未来事业等等探讨了一番后便回家了。当他经过了偶尔会匆匆路过的胡同里,发现里面有大量闲置汽车,当场就跟朋友激烈地讨论起来。 

后来,他以此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汽车的闲置率达到了92%。“一个小区有可能两万人,停车场的位置可能只有500个。如果一家一辆车的话,停车场就爆棚了。如果把这500辆车很好的利用起来,就能够解决用车需求,因为车主不是每天都开。” 

从而就有了P2P租车平台--友友租车。友友租车上线后以低于传统公司30%的价格,为闲置车车主、租客提供基于社区的私家车共享服务。 

当时,共享经济概念在国内还未流行,只有PP租车在干同样的事,竞争不算激烈,友友租车无疑具有先发优势。在正式运营之前及创立不到1年内,友友租车就获得了两轮融资。

8.jpg

运营一年后,友友租车虽然日订车单数在共享租车领域排名第二,约占P2P租车行业整体订单的25%-30%。但是仍然解决不了P2P租车模式标准化服务困难、获取车辆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等无法回避的痛点,也阻挡不了钱一直在流走,企业一直在亏损。 

而此时,分时租赁进入了第一个爆发期,友友租车也像其他企业看到了无限商机。高层讨论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拍板转做分时租赁的业务,并更名为“友友用车”。有员工说,那段时间余健的办公室一直烟雾绕绕,身上也总带着香水都掩盖不了的烟味。 

在笔者看来,这也许是友友在死掉的边缘垂死挣扎。转型初期,友友用车专注于布局北京。尽管余健出动了自己所有的资源,拜访遍了自己“朋友圈”的车企大佬,但政策限制下,友友用车仍然无法拿到新能源汽车营运牌照。友友无可奈何只好选择以连车带牌一起长租的方式从北汽、比亚迪等车厂借来9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而后上线了“P+(Peer Plus)计划”,以月租的方式面向用户招纳闲置的新能源汽车。这样使其成本一直高居不下。 

盈利困难使得成本问题难以解决,加剧了友友用车败局的出现。另外,友友用车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租车费用,以及少量的广告费等增值服务费和衍生服务费用。

友友用车联合创始人蒋擎当时算了一笔账,“预计达到3000-5000辆车的时候可以实现整个公司的盈亏平衡。”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一年半时间,友友用车在北京的试点停滞在300辆左右。 

最终,融不到钱,也赚不回成本的友友用车在2017年3月正式倒下。 

无论是曾经P2P租车模式的出色玩家,亦或像EZZY这种小众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他们的倒下都喻示着分时租赁的一个本质——高企的成本、稀缺的牌照资源,运营效率的低下,使得汽车分时租赁成了一桩离开政府补贴、过硬的资本背景便很难做成的生意。 

也就说,没钱就别轻易加入游戏了。 

有人说,经过大浪淘沙之后,也许最终活下来的是具有传统车企背景的企业。 

实际上也是如此,历史目前的选择就是这些巨无霸们。 

2015年8月,由传统车企的首汽集团打造的Gofun正式成立,半年后就正式上线。首汽也并不是在盲目地加入战场的。在GOfun上线前,首汽就请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做了半年出行领域的咨询,在首汽租车的基础之上,推出了首汽约车,迅速抢占滴滴在专车市场的份额,半年后又推出了Gofun,探索分时租赁市场。可谓在出行领域步步为营。

9.jpg

多年来牵头给首汽集团做咨询的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就是后来加入蔚来资本的张君毅。后来在2017年11月,蔚来资本与百度资本、丝路华创联合投资了其胞兄首汽约车7亿元。 

“GOFUN是不可复制的,全中国也找不到几个像首汽一样,具备这样的历史和资源的企业。它在北京有这么多张牌照,这个资源是任何一家企业达不到的。这天然就产生很大的一个门槛。”盼达用车当时也成立不久,其CEO高钰表示最看好的一家分时租赁便是GOFU。 

在张君毅看来,他也认同出行战场靠的是资源,恰好Gofun最不缺的就是资源。且不说主机厂首汽,其同胞兄长首汽约车当时就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同时GOFUN也是政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2016年12月,北京市公布2000个纯电动租赁小客车新增车辆配置指标,其中800个落入首汽的口袋...... 

的确,当一个事情不可复制的时候,有很多独特资源的时候,你就要把它单独来看待。 

即使这一路上,有实力强大的玩家,也有被淹没在大海中的,但这仍然阻挡不了继续有玩家半路参赛,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 

随着相关政策的收紧,在2016年分时租赁的企业几乎都没有传出融资的消息,所以很多刚创业公司经不起长时间“烧钱”,最终被拍死在浪潮之中。但是又随着政策的推动,分时租赁在2017年开始融资消息不断传来。

10.jpg

2017年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 十三五 " 规划,进一步明确了 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为 200 万辆。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整车厂应积极拓展包括分时租赁在内的批售渠道。 

因此企业们纷纷再次备战出击,踏着已亡企业的尸骨扬帆前进,毕竟这回还有政策在撑腰。 

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将以超过50%的增幅继续发展,保守估计,2020年全国B2C车队规模将达到15万辆。而2017年—2018年迎来汽车分时租赁发展关键期。 

在这期间,已经出现了许多创新模式的玩家。如跑去三、四线城市搞分时租赁的京鱼出行。京鱼出行试图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把重资产的分时租赁变为轻资产运营,这样才有盈利的出口。 

除此以外,也有不少新兴企业冒出来,我们这里说一个“Pony Car”。 

Pony Car虽然在2016年末开始运营,但是其运营模式有了不少创新,可以不断吸引着投资人。加上赶上了政策的推动,Pony Car实现了一年融资三次的“伟绩”。PonyCar引入了一种智能驾驶+分时租赁的概念,PonyCar与无人驾驶企业的应用合作在2017年已悄然开启,实现共享汽车从“人找车到车找人”的转变。这不算特别牛逼,但就是越来越多这样的企业给了行业更多活力。 

随着Ponycar不断融资成功,分时租赁又进入了被资本追逐的宠儿,一片热闹,每个玩家都有着破浪前行的气势。

11.jpg

新造车企业开始进入:2017年9月,威马汽车发布旗下智慧出行品牌“GETnGO”,宣称要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完成城市共享用车服务的综合规划;2018年3月22日,滴滴与车和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为共享出行场景定制生产智能电动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还没有一家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但古人云,天有不测之风云。 

今年2月12日,易卡绿色最终逃不了被出售的命运;而后,法国分时租赁的巨头“Autolib”甚至退出市场...... 

这些国内外都属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企业,落得如此结局,让人唏嘘。 

而无数倒下的企业都在警示着目前的运营平台,他们更迫切地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推动分时租赁模式正向生长,避免如网约车补贴大战、共享单车巨大的资源浪费,在兼顾用户体验同时,还需要在商业模式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罗兰贝格预测至2025年,中国分时租赁汽车数量预计将保持约45%的年复合增长率,分时租赁汽车数量将达到60万辆。 

似乎,新的一轮竞争又有开始,分时租赁毫无半分上岸的踪迹。也许,这只是分时租赁的上半生。2018年之后,随着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分时租赁的下半生或不再是这么跌宕起伏、更迭不断,最终到达上岸。 

这个故事,现在也只是讲了一半。 

作者:小丑joker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Auto Space车创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72813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1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Auto Space车创

中国首家汽车“孵化+咨询+投行+投资”创新平台。

  • 47
    文章
  • 2964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