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特斯拉的生死劫

特斯拉的生死劫

今年的电动汽车产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最大的问题在国内,国外乃至全球是,标杆特斯拉面临“要么死,要么活!”长期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特斯拉,带来了一些电动汽车企业短期内的生存困境。

1)烧钱

特斯拉(Tesla)是一家挺特殊的公司,收入的来源卖车、卖积分。从Model SModel X到Model 3,整个公司把资金大量的砸到了车型开发、工厂投资、充电网络和Solar city。

从整个起量的过程和Tesla的自由现金流来看:

  • Model S是一次赌博,赌赢了以后Musk发布Model X继续赌,单靠Model S是无法支撑公司的(2013年左右,是美国电动汽车泡沫破灭的倒闭潮,Fisker、Vogo、Coda都因为资金、量产等问题先后倒闭。)

  • Model X继续赌博,加上鹰翼门和自己的想法,实际只有进一步加剧自身的投资支出

  • 当GM拿出Bolt,售价3.75万美金的时候,Musk直接用3.5万美金收集订单开始拍传统汽车企业的脸,这一轮反击过程中,意气用事的成分更大一些,Model X+Model S还是无法撑住公司

  • Model 3 在上量过程中,其实已经拿到了很多订单的优惠条件,目前开始持续交付长轴版本,但这部分量的上升,本质上会进一步伤害实际的毛利率

    Q1季度财报公司一季度营收,现金余额为26.7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3.7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从上一季度的负2.77亿美元扩大到负10亿美元,从下图看2.77亿美元还是一次性调整的过程,都是在每季度10亿美金的缺口上晃点

而这个过程中,特斯拉的长期债务一直在上升,一直在借钱,目前长期债务余额已经达到了94亿美金。这笔债务每个季度要还1.46亿美金,基本赶上通用汽车了。

其实特斯拉在钱的问题上一点都不含糊,直接让用户下订单支付钱,在整个过程里,有10亿美金的池子,包括预定订单和全款待购。

  • Model3 定金1000美金,存着大概45万的订单

  • 电动卡车和新一代Roadster

  • Solar city和Powerwall家用电池1000美元定金

特斯拉已经走到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很需要钱,为了维持自身的拓展,需要钱而且需要继续烧钱。积分的钱,相比于整体来说,只是一个补充。

2)产品推出和上量

从产品前期的来看,Tesla的产品有种跌宕起伏的感觉,从产品前期就不断通过Musk曝光,然后通过发布会宣贯,再到后面小批量展示,整个节奏不断抬气氛,不断在媒体发酵。但实际情况是,这种先于产品生命周期有两种不好的情况发生:

  • 特斯拉的发布要比别人家(传统车企)的车辆发布和到市场可买到,要等很多时间

  • 特斯拉的量产,上量和延续,要比别人家(传统车企)要脱离生产规划的多

我们可以合理进行猜测和思考,一次次最终看效果不仅仅是看产品,产品在上量和兑现过程中,对于Tesla的最终单个案子的盈利情况,未必如之前想象的那么好。

从时间上来看,从前期到后期,在工程技术上追求创新点,在后期制造和上量,特别是后续供应商配合和整车质量控制上,是有些违背认知常识的。

  • 追求质量,要走的路类似日本汽车产业走的那样,慢慢迭代优化,用旧有的技术路线

  • 追求新技术,在一定的质量追求下,就只能限制新技术的延展规模

  • 又要新技术又要上量,还需要在短的开发时间内完成,这事情就难办了

说到底,前阵子Elon Musk和巴菲特在吵架,糖果公司之类的,就有个执着的讨论。

公司到了一定销量水平,称为一个上量的汽车公司,在量产车辆上,先进的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否真正延续,如我们认知的那样,由于有着Quality、Reliability和Durability的考核,创新在上量产品都是一小步一小步走过去的。

Tesla在构建新车的时候,初期质量的波动性非常大,Model 3不仅仅局限于电池系统,在外部供应商的采购和管控上面,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质量控制的Tesla面临了非常大的挑战。

3)多线的业务和产品的差异化

从车辆的角度来看,从Model S一手好牌去打Model X,特别是因为鹰翼门的事情一直不顺利。从产品线下沉开始,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和对质量问题的态度发生转变了。定价体系下移,客户群体扩大,反而对于特斯拉的毛利负面,质量问题也是负面的。

从定位上一下子沉下来,而且拿了那么多待交付的订单,从公司组织、公司文化,特别是制造、质量和售后方面,是否能够支撑真的不知道。而且对于这个战略决策,是否能够按照Elon Musk所说的,获取持续的正向的现金流,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小结:

特斯拉最近面临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是一家10万等级的汽车公司,往大了方向走,整个公司的组织形式、面对走量的挑战,这一关过不去,Tesla并不是真死了,而是基本处于小众市场的范畴,没办法与大的汽车公司成长之路相拟合。

而生存下来,从Elon Musk开始,到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企业文化,乃至各个方面会有大的改变,往回退向更传统和稳重一些,而不是继续追求极致的创新,这也是生存下来的必要代价。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朱玉龙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68266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6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