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研究周报 | 有效管控车辆是出行服务的核心元素,车企必然进局重塑竞争格局

研究周报 | 有效管控车辆是出行服务的核心元素,车企必然进局重塑竞争格局

出行服务本质上有很多特性是相通的,但全球各个区域的玩家,都要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Uber、滴滴等各个区域市场的老大,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建立起来了行业地位,根基依然不稳。那么,共享出行的立身之本到底在哪里?

image.png

图1 出行服务的竞争要素

一、提升出行服务质量的关键管控元素

一是对司机的管控

在竞争初期,出行公司花了大量推广的费用,去教司机安装和使用打车 APP。

在接近垄断的时期,出行公司具备了筛选司机和掌控司机流量的资本,但是依然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司机可服务时间和服务信用体系。

到了竞争的白热化阶段,司机们学会了货比三家,通过多部手机(不同时段多家接单记录结果),比较各个出行公司的奖励和派单量形成KPI,哪里赚钱选择去哪里。

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司机在运营中获取满意的收入,这实质上是全国各地的出租车牌照发放的矛盾所在。僧多粥少的问题必然会存在,周期性收入波动也会存在。

二是对出行者的管控

滴滴在很多方面做的很细,细分了企业版和个人客户版,在个人客户方面又细分了各种需求——站点拼车、快车、优享快车、各种不同的专车等,但是这里分解的维度比较多,核心特质是:出行服务在短期内还是消费者出行方式的一种补充,存在应急、相对特殊的情况,例如不便于开车或者停车,消费者使用的频次在价格稳定之后,与自身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

而非必须类的出行服务商,展现出非常强的“逐利”特性,加上出行服务公司,为了维系稳定的出行消费,不免向新客户提供资费倾斜,这样双向的结果就是大部分消费者对平台毫无忠诚度。

三是对车辆的管控

如何管控车是个大问题。资金方面,要通过融资租赁来掌握大量合规车辆;技术层面,自动驾驶的实际大规模商用之路还还比较漫长。

网约车长期来看有较强的地方政府管控特性,比如各个区域的法规合规性,法务和运营受到地区性的牵制,当稳定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进行合规性考虑,否则砸了大钱,却来个区域关停就前功尽弃了。

由于车价持续下降,对于牌照,以及可网约车的运营权力问题,也是网约和分时租赁的共性问题,前者由于司机和车辆捆绑,车况条件比较好,但是也出现App显示车辆和实际车型不符合的情况(往往有1/10的情况发生);而后者则存在车况和被动使用率的问题。 

运营车辆作为出行服务中的关键主体,其有效管控的有效方式是通过运营来定制车辆。车辆的特性比较多,车价、空间、后备箱、平顺性等等,网约车公司可以在很多特性上进行定制,不仅仅是减配那么简单,目前可能主要还是以这种初级定制为主。随着出行服务的继续发展,运营车辆甚至可以进入深度定制阶段。 

image.png

图3 控车的过程比较麻烦

深度定制的方式之一是与成熟汽车企业合作

以滴滴为例。滴滴通过与大型汽车企业合作,扮演的角色更多的还是以区域运营网约车范围扩大的角色进行的,毕竟合作企业在各自区域的网约车运营占据很大话语权,在这个领域双方的合作相对比较均衡。

合作车型往往也是大型汽车企业已经开发好的,双方在运营模式上进行延展。滴滴已与12家汽车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帮助车企推广共享汽车服务和电动汽车,这12家车企包括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安汽车、东风乘用车、东风悦达起亚、华泰汽车、江淮吉利、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奇瑞、中国一汽众泰新能源。滴滴的日订单量为2000万,即每年大约70亿。滴滴与大众集团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与12家车企的合作协议有“不同的侧重点”,据称这是一个“开放的新能源共享汽车服务体系”。

深度定制方式之二是与新型汽车企业合作

还是以国内的滴滴为例。在地理纬度上将区隔运营的车辆需求分发给电动汽车企业。滴滴与一些汽车制造商合作,设计更适合共享出行的车辆,成立“黑马”事业部,主攻共享电单车和电动汽车,目前落地情况如下:迷你型快车,“小滴”浙江时空电动汽车设计生产的E20;蓥石纯电动车与顺丰滴滴签订供货协议;NEVS和滴滴签署协议,为滴滴拼车网络生产电动车;车和家B轮融资30亿元与滴滴合资造智能电动车

image.png

图4 定制新能源汽车

二、车企进入出行服务可能改变行业竞争格局

出行服务商要实现对运营车辆的有效管控,与车企开展了各种合作,那么,车企自己进入出行服务领域也只是早晚的事。

回首过往,出行服务至今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砸了出租车的饭碗,并没有对私人购买车辆带来特别大的冲击,因此,出行服务要继续往前走,光靠资本肯定不够。

image.png

图2 全球共享汽车的发展历程

可以分区域来看各个出行服务巨头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地的运营情况。

在出行市场,汽车企业从自身考虑是需要进一步深入其中的。特别是具有先导意义的美国市场,共享汽车在美国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既有网约车的佼佼者Uber和Lyft,也有Car2go和Drive now等少量分时租赁运营商。随着car2go 和DriveNow考虑合并,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

当前,车企对共享汽车为代表的出行即服务的理念是认同的。我们看待这些表态的时候,脑海中也会复现一个实质性问题,这些汽车CEO的表态,仅仅是迎合资本的诉求,还是顺势在不同商业模式和技术储备上做一些功课?例如:

  • 2015年,福特在CES2015上宣布了“智能移动计划”,转型移动出行服务公司。

  • 2017年,通用汽车也有类似转型的内容,提出将电气化、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和共享服务相结合,驱动未来个人出行方式的实现。公司致力于研发先进技术,将全球资源与本土优势相结合,积极推动汽车行业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出行服务业转型。

  • 2018年,丰田社长丰田章男在CES 2018年上正式宣布从一家汽车公司转型成为移动出行公司。

表1 全球的充分竞争市场

image.png

从这个层面来看,在全球范围内,入局资本的性质正在发生转变,部分汽车产业界组织了一些人马冲到出行服务里面去了。

三、自动驾驶技术有望改善出行服务质量

2018年自动驾驶行业再次迎来新的里程碑,谷歌旗下的 Waymo 正式拿到美国首个商业自动驾驶打车服务执照,2018年1月12日,亚利桑那交通部正式批准 Waymo 的交通网络公司执照。之后,Waymo 的自动驾驶版克莱斯勒 Pacifica 就展开商业用车服务,在亚利桑那接送乘客,用户可通过手机应用或网站叫车。

最近Uber的事故让自动驾驶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这是自动驾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对技术的推动绝不尽是负面的。

image.png

图5 Waymo的商用打车服务执照

不同公司不同的商业部署模式对自动驾驶的场景构建也完全不同,小范围来看,都需要集中在驾驶里程、城市环境、驾驶工况上做积累。这也是Waymo和GM在自动驾驶里程和测试车队方面比较领先的原因。通过优化,2018年开始两家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展开商业运营。

从未来来看,不止一家咨询公司看好由自动驾驶技术对共享汽车服务质量的提升,并认为自动驾驶将给出行市场带来巨大的转变。有预测显示:2030年,共享无人驾驶汽车将占到汽车总行驶里程的25%-37%;私人拥有的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欧洲分布最多,美国、欧洲和中国共享出行的市场价值将达到1.5万亿美元,从2017 年到2030年的年增长率为24%。

image.png

图6 2030年中美欧出行方式将有明显的差异

小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未来共享出行的竞争激烈超乎想象。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朱玉龙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67158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3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