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车讯
  3. 用车
  4. 英戈尔施塔特游记(一)远赴奥迪故乡 追忆奥迪往事

英戈尔施塔特游记(一)远赴奥迪故乡 追忆奥迪往事

刘晓鹏

1569998225319285.gif

1569998238718812.gif

1569998254177971.gif

奥迪汽车离我们很近,德国离我们很远——圆车标、“方脑袋”,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就已经是很有意思的碰撞。我们对于现代德国人的理解大多源于调侃,对德国历史的了解大多源于过度戏剧化渲染的战争史。任何一个在德国以外国家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成年人,都失去了充分了解这个国家的机会:毕竟当一种立场切入另一种立场以后,人们能感受到的只有不习惯。

A02.jpg

2019年国庆之际,我与一众朋友来到了位于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南方50公里的英戈尔施塔特。这里是昔日奥迪汽车的凤凰涅槃之地,如今合情合理的成为奥迪总部的选址。此次旅程为期三天,不够时间了解德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模式,但还是可以充分地参观一下奥迪汽车总部、汽车博物馆历史车型展区。

A00.jpg

慕尼黑的城市规划中,政府不建议建筑楼层超过5层,不听从建议者将被征以重税。欧洲国家将第一层楼层定义为0层,因此慕尼黑大多数的建筑都是我们理解中的6层楼高度。奥迪汽车总部与博物馆便是一片以6层楼为主的建筑群。

A03.jpg

走下旅游巴士来到奥迪博物馆正门,由30多辆全新奥迪e-tron组成的“迎宾队伍”令我们着实兴奋。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仅有约4台奥迪e-tron投入到中国地区做为媒体试驾用车,难得相逢,相逢也匆匆;另一方面,这里大量的欧规版本e-tron是配备虚拟后视镜的,由于各地区交通法规存在差异,这一配置可能将长期无法落地于中国地区。

移步至中央广场,另一支由HORCH老爷车组成的迎宾车队映入眼帘。

A04.jpg

A05.jpg

A99.jpg

A0.jpg

奥迪品牌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奥古斯特·霍希(August Horch)创立了德国霍希汽车公司(HORCH)。与同时期德国的汽车企业一样,霍希汽车能否通向未来,未必在于产品设计和制造理念,而是企业不动产能否恰好躲开炮火的索命。

1914-1918年间,一战的洗礼之后的德国疲惫不堪,杀鸡取卵式的制裁又一致指向了这场战争的发起者兼终结者,导致德国约60家汽车制造企业陆续被经济危机击垮。1927年起,原本处于竞争对手关系的霍希、奥迪、漫游者、DKW开始进行融合,在随后的1932年6月, 这4家公司组成了汽车联盟AUTO UNION,于是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四个圈”标志。在二战的再次洗礼之后,AUTO UNION就是在英戈尔施塔特的一个零部件仓库重振旗鼓、重头再来的。

如果进行一番假设,在战火中湮没的是霍希、奥迪,又或者AUTO UNION是由其他几家车企牵手组成的,今天的世界里可能就没有了我们熟悉的四环奥迪。但历史不必假设,即便当年的AUTO UNION没有诞生过,相信德国人依然会为世界献出另一种奥迪。

A10.jpg

二战对AUTO UNION的打击应该这样说:厂房炸得差不多,汽车炸得也不少,还好设计图纸保存得还可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间,AUTO UNION根据设计图纸、汽车零件复原出了一批老爷车,这些车很大部分就在我们参观的英戈尔施塔特博物馆中。

至于AUTO UNION为何最终演化为奥迪,而非霍希、漫游者、DKW,答案简单而直接:老板说了算。在1958-1965年间,AUTO UNION归属权两度易手,从被奔驰收购到转卖大众之后,AUTO UNION的大BOSS大众集团决定:汽车联盟从此彻底是一家,一家人仍然悬挂四环标志,但四环从此只称之为奥迪。

A09.jpg

做为一个见过世面的胖子,我曾在无数次车展工作中见过老爷车——但只是在围栏外远观,不可亵玩。但是听说今天的一票HORCH老爷车可以摸的时候,我变成了没见过世面的胖子。注意在上图中,最右侧那个企图吃掉备胎的胖子就是我了(需要仔细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名质朴的德国工人平均年收入约为720马克,这台两门五座的HORCH 853在德国售价超过一万四千马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这台车,这分明是一套位于北京四环外、五环里的两居室商品房。是的,这个比喻没有把这台老爷车夸上天,却又使人感叹到这台车到底有多么贵。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莫名其妙一笑,并且没发现这个段子缺乏十分严谨的逻辑。

A08.jpg

不止可以大口咬备胎,我们还可以试乘一下这台老爷车。我试乘的这台HORCH 853产自1938年,中途维修保养过,更换过许多零件,但还是完整的保留了80年前的皮木质材质、欧壕风貌。这台HORCH 853具有86匹马力,5挡手动变速箱,时速超过60km/h时依然具有稳重质感。

1569999505381795.gif

每一个时代都有人类追寻潮流、时髦的痕迹,有的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比如HORCH老爷车;有的辣眼睛,比如欧洲皇帝爱穿白色裤袜。时代发展使得汽车越来越流线,越来越科技,越来越低风阻。汽车越向前迈进,才越凸显老爷车经典的古味,使老爷车成为历史的印记、有钱人的藏品。现在的汽车“不古”,其实也没什么好责怪的。

A12.jpg

A11.jpg

A92.jpg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奥迪博物馆的后厅,一个历史痕迹很浓重的私家车库。

A14.jpg

(Audi Sport quattro,直接以quattro命名的第一台属于奥迪的四驱车)

B6.jpg

A96.jpg

A7.jpg

A8.jpg

A6.jpg

A93.jpg

A94.jpg

A91.jpg

A9.jpg

A90.jpg

A95.jpg

A15.jpg

DKW纯电动车,1955-1962年间生产,产量百台左右。这款纯电动汽车的先驱者,搭载最大功率为5kW的直流电动机,最高时速40km/h。在那个没有NEDC续航标准的年代,续航全靠厂家宣传(时隔近百年这一点并没有什么改观),据传说这款车能行驶80km。

不走寻常路、践行新能源、造车不图销量,这些事情早在70年前就已经有人开始做了。这款售价8000马克、不送充电桩(需自费购买充电器)的时髦小车,在汽车史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卖萌,稍稍印证了纯电动汽车的可行性,但极大的证明了DKW、AUTO UNION拥有挑战的基因。

A18.jpg

(图左为HORCH 830BL,图右为奥迪首款8缸发动机的老爷车)

A21.jpg

A22.jpg

数字8代表8缸,数字1做为当时奥迪的LOGO。在数字1的背后还藏有小玄机,一个隐藏的微型水槽可以显示出水箱状态,这个小设计相当于今天的抬头显示,在当时一定时髦得很。如果这种设计延续到今天的车头LOGO上,应该不会用来显示剩余水量,而是为新能源车显示电量、剩余续航等等关键信息。

A20.jpg

A26.jpg

A27.jpg

这是二战前AUTO UNION生产最后一款车,车型名称翻译成中文为“电流”。在一众老爷车中,这台车的前脸最为独特,但它的独特之处还不止于此。

A28.jpg

无B柱,对开门,这种设计在当前时代的车展中很容易抓住看客留下拍照,但其实AUTO UNION在80年前就已经开始做喽。不过在那个年代,根本不需要碰撞测试和复杂的安全考量,对开门还是比较容易实现。

A23.jpg

另外车侧面还可以打开一个水槽,虽然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还是挺——时髦的。试想二战前的土豪车主在郊游时,可以打开这个水槽洗手、洗苹果,这一个简单的设计正是紧跟用户需求的——为用户创造需求,让不想郊游的车主想郊游。看到这个水槽我首先想起的是小鹏G3车顶的360度摄像头,可以连通手机APP观察爱车所处的环境,如果没有这个功能我完全不关心车子在哪在经历什么,有了这个功能以后我总是担心我的车在停车场停得好不好——这同样是一个没什么逻辑的玩笑,不要太在意。

A29.jpg

奥迪Type-C,这台车率先采用了铝质发动机、干式气缸套、四轮制动等技术。1912年,霍希驾驶着这台Type C参加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国际拉力汽车赛并获得冠军。在当时的赛事中,赛车编号并不使用数字,而是以副驾席上夫人的名字来做为编号。

A30.jpg

A31.jpg

A32.jpg

Type-C型四环银箭赛车,搭载3.0L V12增压发动机——可以输出不少于373kW(500Ps)的功率。这台赛车最大优点是快,速度可以超过340km/h,而最大缺点是:这台疯狂的赛车居然没有配备安全带。

全馆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台Type-C,所以临走时我全款提了一辆。

A34.jpg

就是这台1:18的,全款89欧,折合人民币约696.0779元。

A3.jpg

中国人为奥迪贴上过一个很重要的标签:官车。在高级行政级用车领域站稳脚跟,是奥迪在中国迈出的重要一步,最终承担这一使命的车型是奥迪A6,而奥迪A6的前身正是这台奥迪100。

在奥迪A6(第五代)的研发过程中,中国方面强烈希望这台车能再长一些,这件事情就让德国人很费解了:德国人的块头比中国人大一个SIZE,我们都不需要加长,为什么你们需要。但在沟通之后,德国人了解到:与习惯亲自驾驶的德国成功人士不同,中国的成功人士大多中意威坐在后排,这一差别直接导致了中国版奥迪的加长需求。“为中国特别加长”的风气由奥迪首开先河,日后L这个字母也成为中国最中意的车尾标字母之一。

奥迪A6也因为综合优势强、外观沉稳不张扬,获得了中国特定人群的深度喜爱。

A4.jpg

把奥迪认定为官车,其实只是中国人在特定历史阶段与这个品牌特定进程中摩擦出的一点火花。奥迪始终不会将自己框定为一家造官车的企业,奥迪的求新求变也是源于自我,而非适应中国官场风气变化、迎合新用户。在20年前,我们可能觉得奥迪这样一个品牌是不会去玩灯的。但现阶段,我们给奥迪贴的最晃眼的标签正是“灯厂”。

探讨奥迪汽车未来发展策略的部分留到下一篇再继续吧,到时将以无比认真的状态来谈奥迪的未来。本文以圆车标方脑袋做为开篇,不过通篇内容都没有提到什么方脑袋的故事,结尾部分我就来补充一些段子吧。

A35.jpg1, 周哥说:德国人的厨房离不开天平和量杯

周哥是我们此次行程的导游,他为我们讲述:一些年长的德国人在烹饪时甚至会用到天平和量杯。烹肘造车,对盐和水的精准把控,折射出德国人烹肘的细致,也折射出这个民族为什么能为世界贡献40%的诺贝尔奖。但这一烹饪技法在德国的年轻人中已逐渐淡化,毕竟在和平年代,全球都是在逐渐融合的。

如果德国人不称呼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我们也不该称呼德国人为方脑袋。严谨和遵守纪律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这种优质传统是不阻碍创新和进步的,反而是创新和进步的根本。

2, 周哥说:德国的医疗科技发达,医疗技术却耐人寻味

周哥曾经因为打工时生病,被德国医生折磨了一个月也没能找到病根。迫于无奈时,周哥回到哈尔滨,祖国的医生给出了简单而直接的诊断:“尘螨过敏,请躲避过敏原,吸一吸热的水蒸气”。德国人身体健硕,80岁老人做完心脏手术后,甚至可以在当天下午自己拄拐行走。对于大病重病,德国医生可以轻松应对;而疑难杂症,一言难尽。

10年前,周哥的老婆在慕尼黑的一家医院被诊断为白血病,而蹊跷的是周哥老婆的白血球指数忽高忽低,住院一月有余也没有最终确诊。这几乎使周哥崩溃,恐惧之外,周哥还要每天变着花样的告诉老婆:病房太紧缺,所以你才和这些做化疗的病友住在一间病房的,你没事的。最终事情谜团还是在哈尔滨的医院解开:周哥老婆属于极罕见体质,白血球大量附着于血管壁。因此抽血时如果扎在血管中央,就疑似白血病;而实习医生扎偏时,白血球指标又正常了。哈尔滨的医生之所以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是因为他身处在一个见多识广的医疗环境中,即使没有亲手治疗过同样情况的病人,对各种“怪病”也是耳濡目染。

这两个小故事说明,临床经验才是医生手中最强的药,在小病小灾不频繁的德国,治疑难杂症难于上青天。世界需要融合的本质就在于此,你有我没有的,而我也有你没有的。在汽车领域,中国市场对奥迪汽车的不断考验也是在促进中德融合,你有我造不出的,但我需要你造更符合我的汽车。

不必怀疑,德国人有能力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产品,既有德国血统,又符合各国需求。德国血统的汽车已经远远走在了医疗水平的前面,希望德国医疗界能多向中国借鉴一些关于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

下一篇内容,将于明天奉上,欢迎继续关注。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刘晓鹏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carnews/yongche/100301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89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