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走出误区,十分钟了解汽车分时租赁的今生来世

走出误区,十分钟了解汽车分时租赁的今生来世

提到分时租赁的话,你第一时间想到的词是不是亏损? 

是的,这个是分时租赁的现状。易微行 CEO 杨洋在谈起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大部分的分时租赁企业还处于盈利困难的状态,它们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规模上不去,第二获取资源成本较高,第三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杨洋说这个话是有足够的判断依据的。他创立的易微行是国内分时租赁领域的第一批玩家,成立于 2014 年 11 月,以软硬件一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切入市场,如今合作的运营商已达到 350 家,市占率 75% 左右。 

根据易微行提供的数据,截止到 2017 年 11 月份,市场上在运营的分时租赁车辆超过 5 万台,而整个汽车租赁市场的规模是 50 多万台,分时租赁占到 10% 左右的比例。与普通的汽车租赁相比,分时租赁最引人关注的特点在于,95% 的运营车辆是新能源汽车,而只有 5% 左右是燃油车,主要满足 10 - 100 公里以内的出行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潮兴起,分时租赁作为出行大军里的重要成员,既有人看好,也有人唱衰。2017 年 8 月 8 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发展。 

在政策发布的三个月后,共享汽车平台 EZZY 宣布服务终止,引起一阵哗然。还没等这波消息热度过去,美团在招聘平台上悄悄上线了分时租赁的 app 研发岗位,以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宣告进场。 

与此形成微妙对比的是,悟空租车 CEO 胡显河说,分时租赁十年之内没戏。而咨询公司、投资机构却纷纷出来为分时租赁站台,宣称这是未来的千亿美金市场。 

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姿势理解分时租赁?要单纯用亏损这两个字来定义当前的分时租赁行业,似乎是不足够的。 

当局者说,分时租赁的四个误区 

身为一个当局者,杨洋说,大家走了一条错误或者说是弯曲的道路。对了,他分享了常见的四个误区。 

第一,在分时租赁的发展早期,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来进行推广。 

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选择一线城市作为项目的试点城市,看上去是比较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对于分时租赁这个行业来说,一线城市机动车获取的难度大,交通压力大,易堵车,调度成本高,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运营成本高。在资源、规模、风险和效率都不可控的条件下,要做到盈利是很困难的。 

第二,为了上量跑数据,向非特定人群提供广泛的服务。 

在分时租赁发展早期,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基于固定场景,固定人群提供特定的服务。比如在写字楼地库投放车辆,服务楼里一层到三层的企业,在高校园区里面投放车辆,服务老师和学生,或者在高铁站与酒店投放车辆,做高铁站酒店之间的摆渡车。通过点对点的,或者某一个点的特定服务,去影响用户认可,然后再逐步的扩张,这才是正确的商业逻辑。 

第三,高成本满足用户体验,却不可持续。 

为了达到良好的用户体验,运营商选择高质量的车型,精心整备,配备专人随时打理。在理想的情况下,车辆在市内任意停靠,有大量的调度人员可以调动。这样的不计成本,确实可以堆出数据,但是这样的人车比、调度比,在实际过程中是不可持续的。 

对用户来讲,无底线地提供各种体验,并不是一件好事。为用户提供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并且标准化的服务,让用户慢慢习惯并且接受,才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 

第四,运营商的盈亏平衡点,不能只关注订单量。 

单纯看订单数据的话,从易微行平台来看,业内做得好的是每天 3.5 单到 4 单,5 到 6 单的样子。但是,这里有一条潜规则,订单数据有瞬时的,偶发的,常年恒定的这几种不同的情况。如果说常年恒定的数据,4 单就是非常好的表现。但是盈亏平衡,并不是订单量这一个指标就能决定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42 号车库为您整理了分时租赁的成本结构。

制图:42 号车库  

目前,分时租赁的运营成本由车辆成本、停车成本、充电桩及充电成本、调度成本和售后保险等几个部分组成。 

拥有车辆生产资源的车企,可以定制分时租赁的专用车型,将车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拥有停车位资源的厂商,可以将停车成本尽可能压缩。而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比起来,停车位资源和人员薪资成本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另外,目前新能源车企在考虑尝试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假如电池从车辆中剥离开,只承担租用成本的话,车辆的保险成本可以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而新能源车辆零部件的减少也带来了售后成本的下降。 

在此基础上,如果引入金融服务,车辆和充电桩的成本还会发生变化。 

由此来看,分时租赁运营的盈亏平衡,是由很多复杂因素决定的。由于不同区域的不同特性影响,使用传统的互联网模式,通过大规模复制来实现边际成本的无限下降是较难达到的。 

这带来的结果是,分时租赁是一个特别讲究落地资源的行业。在这个基础上来理解分时租赁,你才算对这个行业的结构和趋势有了初步的认识。 

多元生态才是分时租赁的真正特质 

易微行按照资金和资源的体量,来区分运营商。 

第一种,是大 B ,包括能源公司、地产公司、通信公司和车辆制造企业等。第二种,是中小 b ,主要来自传统行业转型的公司,也包括创新创业型公司。 

对某些地产集团来说,拥有商业综合体及周边小区,控制物业和停车资源,如果选择做分时租赁,只需要选择适合的主机厂来合作就可以了。而创业公司刚开始就只能基于有限的资源,打造一个模式或者样板工程,靠融资来持续地发展。 

制图:42 号车库 

根据杨洋的说法,8 - 10 年以内,分时租赁都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掌握落地资源和运营能力的会成为行业的中心。分时租赁的未来趋向于阿里的生态模式,而不是滴滴、摩拜这种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模式。 

由此看来,这个行业里连接用户的 B 可能会是一种多样化的生存状态。在 B 与 C 之间,易微行这么定义自己的角色,本质是一家自助出行的大数据型的公司,商业模式是 B(易微行旗下的微租车平台)2B(用车企业)2C(终端用户)2B(需要信息服务企业)。

图片来源:易微行 

我们把刚才第一张分时租赁的成本分析图延伸,得到进一步的行业里的资源结构,以此来观察易微行所处的行业位置。 

制图:42 号车库 

易微行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在多元化的生态结构里,通过数据与资源的整合,与 B 端企业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 

杨洋解释,在绝对不涉足 B 端企业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易微行通过几个方向来为 B 赋能,从而获取自己的商业价值。 

第一,拉低行业从业门槛,让 50 辆车规模的夫妻店也能够在一个月之内上线分时租赁服务。 

第二,输出一套成熟的系统和风控,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第三,在营运工具的基础上,嫁接增值服务,增加收益,比如提供保险,消费服务,车辆集采,甚至在维保上的零部件供应服务。易微行从增值服务中获得收益,从而将收益继续分享给 B 。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收益能力和生存能力都会加强。 

第四,在集合几百家 B 的基础上,易微行的平台可以统一输出标准化的服务,对接给像携程、去哪儿这样的流量平台,进一步为 B 导流。

易微行在合作车辆的尾部统一露出“微租车”品牌标识 

第五,嫁接融资租赁这样的金融工具,解决重资产难规模的问题,迅速释放 B 的运营能力。 

第六,到了中后期,可以涉足金融证券化。比如消费者可以使用手里的闲钱购买车辆,把经营权、使用权交付给平台,而平台则成为投资理财的通道之一。像欧美的企业已经有这样的做法了。 

第七,为平台上的企业建立战略协同的通道。当分时租赁出现激烈竞争的时候,也会出现互通和协同效应,比如一度的客户下了一个首汽的订单,只需一纸协议就可以做到互联互通。通过体系化的运作,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营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当经营方不再重资产购买所有的车辆之后,车辆的来源渠道会变得多元化。在市场逐渐成熟之后,行业会走向金融、运维、技术支持和运营等功能模块的细分化。

目前的业内格局,图片来源:易微行 

五条建议,学习如何入局 

对于还未入局的 B 端企业,杨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先做二三线城市,再由二三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渗透。 

2017 年出现的变化是,二、三线城市的分时租赁项目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投资,比如说唐山的巴歌,福建泉州的大圣。 

以泉州为例,800 万的人口,不足 100 万的机动车,超过 80% 的免费停车位,2000 –  2500 元的运维薪资,加上城市不大,不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就能达到理想的网点分布,在这样的条件下布局,更容易实现盈利。 

这样的特点,一线城市根本就做不到。 

因此,在选择二三线城市的时候,要注意这几点:

  • GDP 要高;

  • 机动车保有量低;

  • 公共资源获取的成本低。 

第二,基于特有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快速建立一个可验证的样板工程。假如你同时拥有停车场或者物业资源,找出一个最优质的,短时间内部署百十辆车,覆盖到特定人群,提供稳定服务,来验证服务模型和收费模型是否成立。 

第三,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要注意不能完全复制一套标准化的东西。 

国外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最好与国内掌握不同落地资源的企业合作,输出统一的车辆、品牌和服务标准。

中国的很多消费理念、价值观还有服务思维,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地滚动、裂变产生的。老百姓使用习惯的不断变化,加上各地政策和资源不同,经营和打法不同,想要把欧美的标准复制到中国,全靠自己落地是很难的。 

第四,主机厂需要在未来核心价值转移的过程中提前积累经验。 

分时租赁的好处是,可以把生产制造的产品,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主机厂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和需求,来建立新的转型路径和未来的商业模型。 

一方面,易微行平台可以将主机厂的车辆及落地资源,结合到 B 端企业并应用到具体场景,如中高档的社区,大型的商区,或者旅游景区等等。主机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探索,如何由制造转移到服务。 

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分时租赁服务,消费者可以体验到车辆的性能,这就替代了一部分 4S 展示厅的职能,从侧面起到了车辆宣传的效果。 

第五,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没有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机,而要看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时候进场。 

不同企业可以根据手里掌握的不同资源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和打法。在 2014 到 2016 年的时候,创业企业进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 2014 年或者未来两年进场都可以,没有早和晚之分。

一个正打算进入分时租赁领域的老板,向 42 号车库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计划在家乡的 10 个城镇来投放车辆,城镇间相隔 10 公里左右,每个城镇设置一个合作投放点,放置三四台车,在网点的中心设置快充站。

他还打算通过众筹模式获得车辆,向参与众筹的个人支付租金,利用合作点的闲置劳动力调度车辆,尽量将每个运营点上的成本降至最低。 

首先是工具化,其次才是智能化 

谈到分时租赁所处的发展节点,杨洋用了一个非常精确的表述,这是由复杂到简单,再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分时租赁车辆,从 A 点行驶到 B 点,首先承担的是工具职能。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工具化的一个过程。 

当前行业的不成熟,就是沿用了私家车的思维来做共享车。对于分时租赁来说,很多私家车上的豪华配置是不需要的,比如自动大灯,自动雨刷等等。分时租赁的专用车型应该减配,去掉这个部分的智能化。 

而由于共享车的特点是多人使用,像新风系统这样的功能又需要增配。 

随后,当工具化的车型应用到更大范围之后,市场逐渐成熟时,行业就会开始智能化的升级。这就开始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这个阶段智能化的目的是,让营运的工具具备服务的能力,尤其是增值服务。因此,在这个阶段,智能化既包括车本身的智能化,也包括运营体系、平台的智能化。通过产品与平台的智能化,来实现用户出行体验的智能化。

在杨洋对分时租赁的现状、特点及趋势的分享下,这个行业的特征已然十分清晰。

在将其中的资源、成本和角色一一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为分时租赁企业来算一笔运营的帐,似乎没有那么强的必要。正如分时租赁的复杂特性,分时租赁运营的数据模型也不具备可复制性。

同时,这也意味着,选择正确的方式推广,或者强资源型的公司入局,都有可能扭转当前分时租赁盈利困难的局面。

我问杨洋,他是否认为现在是入场分时租赁的合适时机,他并没有正面回答。但他明确给出了对这个行业未来的预判。

杨洋认为,分时租赁市场的真正成熟尚需要 8 到 10 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众多细分市场将会不断发育和发展,但在这个行业,最终将不会形成独角兽企业,也就是说,无论平台商、运营商还是制造商或系统提供商,都无法对其他领域完全覆盖,因为这个市场是一个高度依赖落地资源的市场,而落地资源的区域性天生无法规避,这个行业,将会是多种角色、多种发育程度玩家并存的竞技场,总的来讲,它很简单,也很复杂。 

其实可以认为杨洋的判断默认了一个事实,既然落地资源如此重要,那么对于中小玩家,尽快拿到各类资源入场布局也算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项。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42号车库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8269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3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42号车库

做最有见地的未来汽车报道,微信、微博搜索「42号车库」关注我们。

  • 230
    文章
  • 14192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