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大众与江淮是如何“恋”成的

大众与江淮是如何“恋”成的

从荒芜到繁华,中国汽车产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经历了潮起潮落的起起伏伏,这期间,如果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那么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来说,“开放”后,最大的变化也许就是结束了此前“闭门造车”的低水平徘徊历史,开始进入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而大众汽车作为首家参与乘用车项目合作的外资企业,不但见证了这一切,也因此,而被这一切所成就,直至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市场上的领跑者。

从某种程度上看,大众在中国的发展堪称得上传奇,甚至可以说,从1985年大众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后的30多年时间里,在中国汽车产业每一个转型的关键时刻,大众均果断地做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准确判断和选择。桑塔纳、捷达、帕萨特、迈腾、途观等一系列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神车”的陆续推出,更是奠定了其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领袖地位。2016年,拥有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的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含香港地区)市场共交付汽车400万辆,同比增长12.2%。不过在这一次,当如日中天的大众汽车第三次“牵手”中国车企时,质疑声却前所未有地高涨。

事实上,仿佛石破天惊,当大众被“指定”牵手江淮的消息传出时,很多人觉得难以致信,也有更多人在疑虑——江淮大众的成立是否会突破产业政策?已经有兩家合资企业的大众再次“牵手”,是否意味着车企的合资可以放开“第三家”?还有人在问,合作对象为什么会是大众和江淮?在这个几乎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合作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在张绥新博士看来,大众和江淮的合作却是“水到渠成的注定”。如今已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的张绥新博士,经历了从“大众汽车北京代表处”的设立,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立的全过程,同时也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回首往昔,他说,很多人只看到大众在中国市场当下的成功,但其实在拓荒的岁月,面对一系列不确定性,大众是曾是唯一响应“号召”的西方车企,而且,对于大众来说,当“机会给到你,就要全力以赴,一击而中。” 

突如其来的“喜讯”,为什么是大众?

“我们和江淮是有历史传承的,有缘份的。”张绥新博士告诉笔者,“其实有一个重要原因,学习德语的人可能知道。安徽省是中国第一批和德国省州建立友好关系的省市,江淮所在的安徽省和大众所在的下萨克森州在八十年代就建立起了友好省关系,迄今已经有三十年的合作关系。大众作为下萨克森州的企业,自然也与安徽省建立了不可割断的渊源。”

从1980年代起,双方一直互动频繁,每年都有高层间的互访,“每年德方都会有代表来安徽,安徽也会派代表去下萨克森州,双方已经形成良好的互访机制,而且由于江淮和奇瑞都在安徽,所以安徽省一直在寻求与大众汽车的合作机会。安徽方面每次也都很积极,希望能够与下萨克森州的大众汽车开展合作。双方的合作基础特别好,在其他领域的双方合作已经很深入了,而汽车领域到现在才开始合作,其实是有点晚了。”

早10多年前,大众和江淮两者间就曾有过合作的萌芽,“在2002年之前,江淮是没有乘用车的项目,2002年,江淮刚刚启动瑞风项目,当时安进董事长就希望大众的车型能引入江淮来生产。”2012年,大众商务车想进入中国市场,张绥新博士也曾带团去江淮考察过。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涉及到汽车产业政策的合资限制等敏感问题,尽管双方“有情有意”,也只能“恨不相逢未嫁时”,那些设想中的合作计划都没有最终落地”,双方只能继续“憧憬”合作的可能性。 

不过这一次,多年的等待之后,江淮与大众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的推进速度却堪称“神速”: 

2016年9月6日,江淮与大众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7 年3月27日,江淮集团与大众集团的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获得批准 

2017 年6月1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柏林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 

2017年6月29日,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 

“这个项目最后能得到批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刚开始的时候该项目就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支持,工信部苗圩部长亲自指导,江淮及当地地方政府也非常积极,推动了整个过程的发展。”张绥新博士清晰地记得,就合作工作的具体落实,苗部长还曾亲自給他打电话询问进展情况。

与此同时,尽管有来自高层的支持,但对于大众和江淮的合作,由于涉及到汽车产业合资合作的“开放”等问题,业界还是出现了争议和质疑的声音,“不愿意开放的原因,一则因为汽车利益比较大,再则,认为即使开放也要作为一个谈判的筹码,要有所交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这个项目能够得到批复也很意外。”张绥新博士坦言。  

江淮只是“灰姑娘”吗?

虽然“订婚”的喜讯来得很突然,但时移世易,中国汽车产业早已告别早前拓荒的岁月,不再是逐利商人的风口行业,而且此番“试水”新能源汽车领域,对于大众汽车,也是全新的课题,因此在接到任务后,大众开始认真地进行了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他们惊讶地发现,大众有很多可以向江淮学习的地方。

“2012年,大众商务车想进入中国,考察了一些中国的汽车企业,那个时候我就带团去了江淮。看完之后觉得江淮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张绥新博士感到,江淮近几年的发展尤其迅速,“我们前几天去合肥和江淮汽车开会,期间参观了巨一(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我非常惊叹于他们在面向未来,布局焊装车间的设备生产线方面如此迅速。”张博士表示,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一”)的创始人林巨广是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该公司成员以合肥工大毕业的硕士博士为主,1600多名员工中,70%到80%是研发人员。“非常高科技,在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很灵活地配合客户的需求。”早在2005年,巨一就开始与江淮合作,之后随着江淮一起快速成长和发展,目前,包括江淮、奇瑞等企业的很多自动化流程项目都是由巨一来负责。事实上,参观这家公司也是由安进董事长向张博士推荐的,未来,江淮与大众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的高科技全铝车身、焊装技术也都将由巨一来负责。

不仅如此,江淮对于汽车成本的控制能力、更精准的市场把握能力,尤其是对于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市场需求理解力,也正是大众所欠缺的。“江淮对市场的适应和把握,比很多国际品牌更接地气。”

在对于江淮与大众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后,大众汽车(中国)总裁海兹曼教授已经在很多场合,尤其是跟政府领导见面时多次表示,大众汽车通过和江淮汽车合作,发现有很多可以向江淮学习的地方。“这和以前(的合资)情况就不一样,以前只有中方向外方学,中外双方的差距确实也比较大,而现在,海兹曼教授自己主动说,我们在控制成本、效率、对市场的适应性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向江淮学习。”

在北京的时尚地标三里屯,望着窗外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潮,张绥新博士也感慨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个其实是已经跟当年就不一样了,这种基础上的合资是互相的,不再是一个单向输出的关系。” 

大众的责任——把江淮带入第一阵营

不过,摆在大众眼前的现实挑战是,能否凭借新能源汽车项目把江淮带入中国汽车产业第一阵营?

江淮汽车是一个汽车制造经验非常深厚的企业,在其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江淮逐渐的形成了全系列商用车和全系列乘用车细分格局,但与此同时,“大而全,却不强”的产品格局,使得江淮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中,似乎始终缺乏点“存在感”。

虽然江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牌照,且有一定的市场积累,但在整车技术上,江淮在自主品牌阵营里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江淮汽车2016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去年销售各类汽车64.33万辆,实现营业收入524.91亿元,但其中净利润仅11.62亿元,占比为2%左右。可见江淮的单车利润率太低。报告还显示,“江淮应收国家和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共计43.87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来自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补贴,江淮将陷入亏损的境地。因此,与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众集团一起合作打造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新能源乘用车,提升集团的盈利水平,亦成为江淮实现自我提升的“最优解”。

也许因为这些原因,在中德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江淮大众正式签署合资合作协议后,江淮汽车旋即向外界披露了江淮与大众合作的关键信息,而紧随其后召开的江淮大众合资工厂开工的动员大会,更是显现出江淮的某种“急迫”。

“2020年到2025年之间,新能源汽车能不能真的能够与内燃机车竞争,还要看客户的接受程度和充电设施的普及完善程度等现实情况。在这以前,大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冒险,没有人知道汽车工业历史上的第三次电动车高潮将走向何方。”张绥新博士说。

对话张绥新博士:

1、关于“江淮和大众的合作”

江淮大众什么时候能够投产呢?

张博士:2018年第一辆车就能上市了。

听说第一辆车将是江淮研发的车型?

张博士:有江淮的,但是也有大众的,动力系统是大众的。

之前还有一个说法,说要把西亚特拿到江淮,这是谣传吗?

张博士:根据合同,合资企业生产的是一个自主品牌,但如果业务需要也不排除引入其他的品牌。

也就是说2018年出的车是江淮的logo,而不是大众的logo?

张博士:既不是江淮,也不是大众,而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一个新的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一个品牌,有自己的logo。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

这是双方共同合作推出的?产地会写江淮大众吗?

张博士:是属于合资企业自己的,这个品牌已经注册了。必须要用自主品牌。

这个合作对于江淮和大众各自有什么样的意义?

张博士:其实电动车大众也在开发,我们尽最大努力把大众和江淮双方的优势集中起来,生产出既有像特斯拉那样的品质,又能让大家买得起的电动车。同时,我认为江淮也希望通过跟大众合作,把产品、质量、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2、关于汽车产业政策

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牌照政策?

张博士:政府希望有几条鲶鱼把水搅混了,引起一点竞争。因为按照产业旧的传统,是不可能有一个互联网公司能够获得一个生产资质的。所以,另开了一个渠道。

我们想,从发改委的角度来说,他们主要有两个考量。第一个考量,他们批了14、15家做新能源车,放出了几条鲶鱼,希望在这些企业里能够出现中国的特斯拉。第二,汽车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过度的国家干预是不太合适的。

事实上,对于江淮大众这个纯电动汽车的合资企业项目,业界存在着争议。很多人认为打开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的窗口。还有人担心,如果未来有更多的外资新能源企业进入,可能会对本土的新能源企业发展有不利影响。您认为,新一轮新能源汽车的合资,是否会让自主品牌的发展受到挤压?

张博士:有些人现在还是在反对合资,不希望进一步的开放,已经得到利益的人当然不希望再有新的竞争者进来。

我印象中,到现在为止,其实有一个人在公开场合说了一句老实话,就是北汽集团的徐和谊先生,他说过合资好,没有合资就不会有资金去发展企业。

合资企业确实是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人才,但关键还是人才要掌握核心技术才行。然后靠合资企业的资金反哺自主品牌。事实上,自主品牌现在开始已经做得很出色了,很有可能再过几年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而这时人们还在评论合资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什么影响,这有点不负责任。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晓角昂扬汽车圈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421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8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