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研究周报 | 主管部门和企业看过来,动力电池这三大建议应该听取

研究周报 | 主管部门和企业看过来,动力电池这三大建议应该听取

前不久国家发布《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刚刚国家又出台《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再一次肯定了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也明确了中国品牌为主体的产业环境,明确了法制环境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方向。对于新能源乘用车而言,虽叫好但暂时还不那么叫座的产品需要进一步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其中关键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则是降成本的关键。尽管动力电池降成本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压力和系列挑战,降成本和谋发展已成为行业的共鸣话题。

一、政策回顾

根据《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几个目标要求:从产业规模来看,2020年动力电池行业总产能超过1000亿瓦时,单个龙头企业产销规模400亿瓦时以上,即配套的新能源乘用车规模约130万辆;从产品性能来看,简单说即是动力电池系统和单体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产品安全性满足大规模使用需求;从关键材料及零部件来看,上游产业链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没有缺环且有国际竞争力;从高端装备支撑产业来看,动力电池生产装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以实现成本大幅降低。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及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应用工程,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力争实现35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

结合政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动力电池的成本将与规模经济、技术研发、生产装备、上下游产业链都紧密相关,笔者认为动力电池降成本仍适应于木桶理论,即有一短板将功亏一篑。适当的降成本与谋发展本身是不相冲突的,但若成本控制能力不强、必要的投资还持续不断、盈利水平还下滑,企业或将面临压力山大的困境。

二、动力电池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1、规模经济是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热潮,动力电池的关键零部件属性和市场繁荣度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截至当前,国内已经有20多家规模以上的新能源动力总成和BMS企业,170来家新能源汽车蓄电池企业。其中2016年,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中比亚迪与 CATL分别出货7.35GWh和6.72GWh,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沃玛特、国轩高科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9%和6.6%,其余100多家企业2016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均小于1Gh(最大规模企业出货量接近于3.3万辆乘用车的配套)。从典型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情况来看,2015年CATL动力电池销售收入57亿元,利润10亿元,2016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约为35亿元;2016年国轩高科动力锂电池营业收入40.7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的85.64%,同比增长90.84%。可以初步判断动力电池业务为规模以上电池企业利润增长的中流砥柱。

研究周报 | 主管部门和企业看过来,动力电池这三大建议应该听取

图1 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领域市场占有率情况

但是,结合《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来看,比亚迪与 CATL总体出货量约为140亿瓦时,与400亿瓦时的龙头企业目标差距为65%;仅占1000亿瓦时的行业总产能的14%。因此,目前整个动力电池行业尚处于“群雄争霸”时期,面临着一场“腥风血雨”般的“新世纪并购大战”,做大规模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前提。只有足够大的规模才可能分摊研发成本、制造设备、人力投入的成本,只要产能达到一定的量级,就能把成本拉下来。

2、研发投入没法省

据CATL总裁黄世霖的观点,做好动力电池的关键在于“足够的技术积累,持续的和大量的投入”,这也是动力电池行业的真实写照。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按照国内惯例,制造行业领先型企业研发投入约为营业收入的2%~3%,极少数为5%左右。以CATL为例,目前CATL每年研发投入是销售额的5%-6%,研究院有150多位博士,1000多位硕士,计划到2020年投入超过300亿元来发展研发和产能的升级,计划形成50G瓦时的有效产能。更有甚者,国内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如中航锂电的研发投入占比达到营业收入的15%,超威创元计划研发投入占比营业收入20%以上,可见动力电池的技术研发对于动力电池的产业化是非常重要,技术研发投入必须达到一定的量级,研发投入没法省。

研究周报 | 主管部门和企业看过来,动力电池这三大建议应该听取

3、动力电池设备投入刹车难

根据高工锂电数据,投建1GWh 锂电池建设项目,若采用国产设备,则大概需要投资5~6 亿元人民币,其中设备价值占比约60%,对应国产设备成本约3~3.6亿元,而同等设备国外价格约在4.8~5.4亿元,部分重要设备国外设备是国内设备价格的两倍以上。

研究周报 | 主管部门和企业看过来,动力电池这三大建议应该听取

研究周报 | 主管部门和企业看过来,动力电池这三大建议应该听取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BYD和CATL为案例,如果要达到《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400亿瓦时的要求及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粗略估测情景一和情景二下的情况,BYD和CATL将新投资动力电池生产线的资金将分别达到150~270亿元、162.5~292.5亿元的额度,纯动力电池设备投资将达到90~162亿元、97.5~175.5亿元的水平。

由于锂动力电池生产设备制造行业是一个非标准化设备行业,设备的性能需要根据客户生产工艺的改变进行不断的改进,过程中将产生设备升级的费用、设备折旧费用、设备维修费用,这将继续给动力电池行业带来挑战。总而言之,设备投入有点鸡肋,成本高,但投入还是得继续,刹车难。

4、产业链环节难免出现幺蛾子

产业链的生态环境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的波动情况和控制能力。动力电池产业链条长,既与整车形成紧密配套关系,同时也从矿产资源提炼到电芯、电池包,最后再回收,形成一个动力电池系统的闭环。笔者认为整车降本传导、博弈成本及关键零部件材料成本压力将是动力电池企业谋发展中必然将遇到的幺蛾子。

(1)整车企业无形施压

整车企业为汽车行业集大成者,将直接决定动力电池企业是否能够进入核心供应链,因此较大程度上说动力电池价格下降是大势所趋。随着国内动力电池系列政策的出台,行业市场集中度将提升,企业扩张步伐将加快,企业净利润将一定程度上下滑。且由于2017年补贴退坡20%,企业将结合双积分政策和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车型结构及车型比例,同时将进一步压缩动力电池成本。电池或将跟随降价,电池的价格和企业利润或将迎来拐点。2016年三元电芯单价1000-1100/kwh,净利约10%,PACK后1850元/kwh;磷酸铁锂PACK单价约2100~2300元/kwh,净利约15-25%。结合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情况,未来乘用车、商用车(客车、物流车)或将以三元电池技术路线为主流,三元电池降价将更为猛烈,基于价格压力传导后,普通厂商净利润达3-5%,有成本优势的优质厂商5-10%。预计2017年三元PACK将降至1500元/kwh、磷酸铁锂PACK降至1800元/kwh。

(2)整车企业虎视眈眈

国内整车企业从来就不是吃素的,密切关注着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进程。大家都知道,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当前依然占整车售价的30%及以上,成本占比40%左右。那么,对于这么重要的零部件企业,相当于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当前整车企业大都没有足够多的储备和沉淀,必将加快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的合资合作,如北汽与韩国SK、国轩高科合资,上汽与A123合资合作。

研究周报 | 主管部门和企业看过来,动力电池这三大建议应该听取

然而,从整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国内外主流传统整车企业为谋求发展和差异化竞争,均有自己的最核心的零部件——发动机。同理,未来新能源整车企业同样会为追求利润和实现差异化竞争,很有可能会谋求控股或并购动力电池企业。即便当前的特斯拉,也是拥有自己的动力电池企业。因此,整车企业在产业发展的某特定阶段,必将加快力电池零部件业务的持有,届时整车、动力电池企业均将新增一定的博弈成本。

(3)关键材料传导成本压力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既面临上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风险,同时也受制于高端关键材料的供应,将直接给动力电池企业传导成本压力。从价格情况看,钴、镍、铜、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由于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大都积累较少,难以做到以较高效率、较低成本从废弃电池中提炼回收的方式控制成本;从产品品质看,国内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仍需要从国外大量采购进口。尤其是正极材料行业相对明显,国外正极材料企业如美国3M公司、比利时Umicore等凭借技术、标准等优势占据行业主导,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正极材料的供给和成本控制。

三、相关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动力电池降成本和谋发展正面临着规模经济的要求、产业链为中心的各环节成本增加、新能源整车降本压力传导、博弈成本增加等严峻形势,即企业面临着多花钱少赚钱的窘境。因此,国内动力电池企业需要正视自我和不妄自菲薄,重视动力电池行业健康发展所涉及的“规模化、研发投入、设备投入、产业链成本”等问题,必能走出一条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的新路子。近年来仍然涌现出BYD、CATL等一批优秀企业,其中CATL还进入了宝马汽车电池供应商体系,值得骄傲。对于未来动力电池行业的整体发展及降成本方面可以考虑如下具体建议:

一是健全政策体系。动力电池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应保障行业政策的连贯性,降低生产研发成本;继续鼓励和支持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智能设备的更新和迭代。

二是汲取传统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教训,加快建立好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全力攻关动力电池发展的基础理论、高端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材料、零部件、零部件总成、提炼回收等产品技术,实现基础科学研究、差异化技术应用研究、前瞻性平台技术研究的梯次结合,以实现产业的实心化发展。

三是建立良好的整零协同关系,继续深化整车与动力电池企业的协同合作和合资合作。

总而言之,动力电池降成本之路是必须坚持的,但必须兼顾动力电池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用6个关键词总结,即“控总量、优环境、提品质、创品牌、促转型、增效益”!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智电汽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2078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