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评论
  4. 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为何要受追捧?

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为何要受追捧?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看到,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汽车制造商的思路都要慢于政府的思路,无论是主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或者燃料电池汽车,都是这样,当下政府正在主推纯电动汽车,最热火的则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什么会这样,车企的似乎是什么?

数据似乎也给予证实,据中汽协提供的数据,去年中国市场共销售电动车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3038辆。今年第一季度,电动车的总销量为4095辆,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为2758辆。从车企层面来看,比亚迪推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唐”,以及后续计划推出另外两款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大众汽车拟将在2018年进入中国10款新能源汽车中,8款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上面。

笔者认为,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讲,目前最为务实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应该属于混合动力汽车,其次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然后是纯电动汽车,最后是燃料电池汽车,当然由于政府等方面对于纯电动汽车推动不遗余力,骑在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夹缝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发展逐步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这里面主要体现了对于先后政策、标准的适应,对于现有硬件基础设施瓶颈的解决办法以及对于未来技术储备等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现有标准让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进退自如。

差点混合动力汽车之所以被车企喜欢,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大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概念内,可进、可退,进能够拿补贴、退能够降成本,这些可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中解读。

新能源汽车比较重要的政策是,《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这个“通知”被车企视为监管部门促使车企进军新能源汽车的门槛性政策,也就是这个“通知”提到了“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逐步降低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实现2015年和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100公里和5.0升/100公里的目标”。

这个通知配套了相关的办法,也即是《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这个“办法”提到:“为鼓励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在统计企业达到国家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的情况时,对企业生产或进口纯电动乘用车、燃料电池乘用车、纯电动驱动模式综合工况续驶里程达到50公里及以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按零计算,并按5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低于2.8升/100公里(含)的车型(不含纯电动、燃料电池乘用车),按3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其他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按实际数量核算。”

现在因为已经得知,非插电的混合动力汽车没有补贴,汽车制造商进行技术研发的时候,依据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平台,如果技术方面做得好,特别是在电池等成本上能够宽松,满足上述的五十公里纯电动也是有可能的,对于我们谈到的油耗标准来讲是个解决方案。如果做得不好,当下的混合动力汽车比较让消费者认可,在成本上控制的好,也有利于产品的推广销售。

第二、“插电混”对现有“硬件瓶颈”有一定免疫能力。

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出现让诸多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发力新能源汽车,但是诸多的汽车制造商更原因发展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而不是效仿特斯拉汽车的纯电动汽车,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硬件基础设施。特斯拉如果开出了相应的范围,没有充电设施怎么办,只能抛锚,但是插电混不会,只要有加油站,它还可以使用。

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年底,上海只有12家充电站,北京也只有69家充电站,如果告诉你整个上海市只有十二家加油站,想必你根本不敢开车出远门,当然如果你购买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这点不是太大问题。

笔者此前秉持的一个观点便是,既然传统汽车不需要自己架设加油站、事实上,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自己就不需要架设充电站,这点需要政府方面纠正此前的充电站私人消费者负责的概念,当然,这样的限制条件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新能源汽车正在转向为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这些也是无奈之举了。

第三、技术储备应对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

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即便是特斯拉汽车开始赚钱了,或者别的方面有了突破,我们不太可能拿出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哪种商业模式真的适应了这个市场,在这样的情况,能够兼顾的技术,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所谓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可以进行又偏重性质的设计,如果不在乎电池的成本,可以更加接近于纯电动汽车,这些是国家关于纯电动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的初衷,正如咱们开篇提到的事情,因为要主推纯电动汽车,自然在政策优惠上也更接近这个方面进行。当然,反过来来讲,也可以更加接近于混合动力汽车,在电池方面给出一定的充放电接口,这些成本也进行了降低,也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成熟化,特别是硬件等基础设施成熟后,流出相应的软件接口,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当然,退一步来讲,作为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来讲,能够为纯电动等其它技术样式和平台流出更多地发展空间和余地,汽车制造商自身也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做到技术的储备,储备这种技术有什么好处呢,至少在纯电动汽车的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的时候,这种产品研发的突破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来源: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作者:丁华杰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pinglun/31328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4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