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评论
  4. 地方保护对新能源汽车没什么好处

地方保护对新能源汽车没什么好处

汽车商报 吴迎秋

最近,围绕着北京、上海分别发布“示范应用新能源汽车目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北京的做法明显保守;另一种认为,上海的做法开放、透明。

同样是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且,北京、上海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何得到的反响和效果不一样?汇集各方信息,无非是进入上海鼓励目录的有7个企业的10款车,北京则是5个企业的2款车。北京的数字少是因为地方政府为目录设置了“耐人寻味”的前提条件。

其实,北京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如此这般。有关方面也出面澄清,并且说今后还会陆续公布新的示范企业和产品。一个本不该引起争执的举措,为何遭致猜测和质疑。这的确是件令人尴尬的事。

为何会这样?我想,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件事情触碰到了地方保护这根敏感的神经。

新能源汽车是什么?它是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国家将之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加以扶持。不仅政策、还有资金,对于任何地方政府、任何企业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和利益。

各级政府都把它视为当地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的“政绩工程”对待。换句话说,当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搞好了,政府领导面子上就有光了。据不完全统计,在新能源汽车热潮下,全国冒出了上百家新能源整车企业,与之相对应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则更多。我不否认这中间不少企业是依照市场规律,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技术特点在搞新能源汽车。但绝对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当地政府和企业存在明显的“功利”痕迹。前不久,我去某个地方城市参观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企业。说实在的,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制造实力,它们的产品很难会在市场上立足。但当地政府的领导却信心满满。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政府发文,要求当地公务用车都买它,当地普通消费者购买也可享受优惠。如此的地方保护不仅带不来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而且一定会毁了新能源汽车的明天。

说到地方保护,我们还要警惕另一种现象,就是人为设置技术门槛。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很多,包括国际上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围绕着节能减排寻找各种解决方案。因此,它呈现给大家的一定是多元的技术和产品。如果人为设置技术门槛,在技术路线上先入为主,就是另一种地方保护,同样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

我注意到人们点赞上海的做法,并将它称之为“上海模式”,就在于它的开放性。一是政策开放、产品多元,二是严于律车、宽以待企,以品质技术为核心,不以企业是否本地为标准,准入门槛无差别对待。这种破除地方保护的做法好,值得其它地方借鉴。

来源:汽车商报

作者:吴迎秋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pinglun/29464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35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